印度瞄准中国企业的行为必须得到反击
  • 工作论文 2022-03-10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中,印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印度,既是一个需要外资大量流入来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有着全球大国雄心和敏感民族主义情结的国家。印度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但中印关系并不算好。两国关系的“蜜月”,只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尼赫鲁成为不结盟运动领袖的时期,自上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至今,中印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并不融洽。

两国关系投射到经济与政治关系之中

两国关系的历史印记,一直延续至今,投射到两国经济与政治关系之中。

2022年2月15日晚,印度税务部门以“涉嫌逃税”为由对于华为公司驻印度各地的办事处进行了突击搜查。突袭行动涉及华为公司位于新德里、首都卫星城古尔格拉姆和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罗尔的营业场所。据报道,官员们仔细检查了华为的财务文件、账簿和公司其它各种记录,以调查其印度业务和海外交易,并查扣了一些文件记录。

对此,华为表示,“我们相信,我们在印度的运作严格遵从所有法律法规。我们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了解详细信息,并依照相关规则、规定及程序充分配合。”就在突击搜查华为的前一天,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以“对印隐私和安全构成威胁”为由对54款APP下达禁令,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印度政府首次在税务问题上针对中国公司。印税务部门以“涉嫌逃税”为由曾相继搜查了与中企有关的电信、重型机械制造、采矿等各个领域的多家公司。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12月,印度税务部门曾对小米、OPPO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办公室和制造厂进行突击搜查。印度财政部1月初曾表示,将向小米追缴65.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58亿元)税款。小米当时表示,自己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印度政府频繁打压中国企业的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有关做法明显违背市场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印度政府有责任根据市场原则,维护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印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印方应立即纠正这一歧视性的做法,避免给双方合作带来更大的伤害。

印度曾对外资企业有过多次查税

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的信息追踪显示,印度在历史上对外资企业有过多次大规模查税,近年比较突出的例子包括:

2013年,印度税部门对壳牌进行税务处罚。此案涉及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税务索赔,印度政府指控壳牌集团应该为股份转让欠款补交1800亿卢比(30 亿美元)。但壳牌提起诉讼,印度孟买高等法院在2014年11月判壳牌胜诉,印度的处罚无效。

2013年1月9日,诺基亚公司在印度的组装工厂遭遇印度税务官员的突袭式调查。税务部门要求诺基亚缴纳总额高达300亿卢比(合5.45亿美元)的税费。2014年3月,印度税务部门又指控诺基亚未能足额支付营业税,向其开出4.14亿美元的营业税欠税单。印度当局认为,在诺基亚资产向微软转交前,诺基亚应当先向当地税务部门补交11亿美元的应付未付税款。

2015年3月,印度税务部门对英国石油公司凯恩能源开出税单和罚款,要求就2011年与Vedanta Resources 的并购交易缴纳相关款项。2015年9月,因为凯恩能源尚未按其要求缴纳税款,印度税务机关没收了凯恩印度10%的股份,价值10亿美元。凯恩能源与印度政府对簿公堂,双方闹到荷兰海牙国际仲裁法庭,2020年12月该仲裁庭判决印度政府败诉。

2017年2月和8月,印度税务局对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和记电讯追收合计3223亿卢比(约392亿港元)的罚款。此案追溯至和记电讯2007年的一桩交易。早在2012年1月,印度最高法院曾就此收购案与印度税务局的争议作出裁决,认为收购事项无须在印度交税。但印度国会于2012年5月专门为此通过了追补法例,试图推翻该判决并令至收购事项须在印度纳税。和记电讯称,印度税务局的做法违反了国际法律。

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在印度面临的税务环境是十分险恶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多起针对西方公司的税务纠纷中,西方公司基本都诉诸法律或仲裁,且大多以胜诉或拒交罚款而告终。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大量投资印度,尤其是手机、通信公司在印度做大,印度税务部门逐渐盯上中国企业,近两年的几次查税主要针对中国公司,不排除一种可能,喜欢息事宁人的中国公司,可能是印度税务部门眼中的“软柿子”。

中国需采取行动奋起反击

安邦的研究人员认为,对于印度税务部门针对中国企业的“特别关照”,中国方面(企业和政府)只讲“中国和印度是搬不走的邻居”这样的大道理,不会有什么作用。

中国方面不仅要据理力争,还应该采取行动奋起反击。否则,中国企业可能成为不会保护自己的“唐僧肉”。

中国企业应该向西方企业学习,如果坚信自己没有问题,就要坚持利用印度法律和国际法律以及仲裁机制来保护自身利益,不能选择息事宁人,交钱了事。这样不仅利用了法律工具,还可以为中国政府的行动提供更多的理由和证据。

中国政府应该适当出手,针对印度的全球商业形象,中国政府可以采取大规模的联合信息行动,报复印度政府部门针对中国企业的粗暴查税。要指出的是,由于对企业查税属于印度政府部门的行政职权范围,难以上升到外交层面。因此,相关的反击可以集中在全球商业形象、营商环境、投资环境等方面。我们估计,类似的信息行动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行动,超出负责外贸和内贸的商务部的范围,因此,中国有必要搞一个国家级的信息中心来实施类似的联合信息行动,统筹规划这种信息面的反击。

人口大国印度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面对印度并不友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近两年针对中国企业的区别性查税风暴,中国企业和政府应该协作起来,在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同时,还需要针对印度的国际商业环境,采取联合信息行动,进行适度的反击。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