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政策建议—中国需要对印度说“不”
  • 工作论文 2023-09-20

本期内容选自安邦智库(ANBOUND)简报分析类产品《每日经济》第7004期文章——《中印关系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博弈》(2023/9/19)。《每日经济》是一份持续关注中国经济形势和国内外重大财经及社会事件的研究简报,提供对经济形势和趋势的追踪和分析,含有大量独立、客观的判断和预测。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欢迎联系aic@anbound.com.cn。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加起来超过28亿人,占全球比重超过35.2%;两国GDP合计为21.35万亿美元(2022年),占全球比重超过21.4%。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来看,中印之和都具有很强的全球影响力。

不过,尽管中印两国同属亚洲,彼此相邻,但两国关系却长期不怎么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两国曾爆发小规模边境战争。虽然战争已经远去,但中印两国关系始终算不上融洽。印度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主要指人口数量),雄踞南亚次大陆,扼守印度洋,再加上深入骨髓的“大国雄心”,印度期望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于印度,再加上两国政治制度不同,中国与印度一直在不同的轨道上发展。近四十多年,中国依靠市场化改革和面向全球化的开放,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在新时期,中印关系仍未有实质性的改善。2018年4月底,主席曾邀请莫迪总理在武汉进行非正式会晤,希望能就中印关系达成稳定的深层基调。虽然会晤本身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可惜的是,此后中印关系并未朝着此次会晤确定的方向去改善。在近几年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化中,中国和印度都面临着新的角色、新的挑战、新的压力或机遇,两国关系在复杂的世界动荡中,沿着各自的轨道在发生巨变。

中印关系的现状,可以说多种矛盾丛生,龃龉不断。这些矛盾不仅表现在地缘政治和外交等方面,还在双边投资与贸易合作中有明显体现。

在国际政治领域,印度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大国形象与大国地位。在今年的G20峰会上,作为轮值主席国的印度下了很大功夫。有分析人士认为,莫迪政府希望利用G20峰会达到两个目标。首先,确立印度作为全球大国和全球“南方领袖”地位,塑造印度经济增长形象,营造大国崛起的气氛,提升民族自豪感。其次,确立和巩固在西方眼中的“关键国家”身份。

一些印度战略精英声称,当前印度的地缘政治地位类似中国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对抗中的地位。他们认为,印度应抓住美印地缘经济合作的机会,成为全球规则制定者和全球经济秩序重塑者。对于美国来说,出于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也有意利用印度争当全球“南方领袖”的雄心,来分化发展中国家阵营。客观来看,印度在今年G20峰会上的表现比较成功的,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其预定的塑造“南方领袖”形象的目标。

在经济领域,最让人诟病的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和长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传统。印度政府部门经常会以“税务问题”为由限制外资企业发展,中国企业VIVO、OPPO、小米以及韩国三星等都遭遇过印度“税务问题”的干扰。特别是小米,频繁遭遇印度政府“骚扰”。2020年,印度永久禁止小米浏览器;2021年,要求获取小米手机及其组件的有关数据和细节;2022年,要求小米补交65.3亿卢比进口税。2023年,印度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继续扣押小米555.1亿卢比。今年6月11日,印度负责侦办金融犯罪的机构指控,小米印度分公司、公司负责人及三家银行违反“外汇管理法”,并将小米存放于银行的555.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3亿元)冻结,这形同没收小米公司的财产。

面对这样一个时常出现双边摩擦的“巨邻”,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与之相处,为自己的发展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大问题,战略是可以谋划和设计的,策略和办法是可以制定的。这里要考验的,实际上是看谁的策略能力更强。

整体来看,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认为,中印关系现有格局将长期维持,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家竞争因素出现。如果按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在经贸和投资领域,中国企业和资本在印度的处境可能难有好转。因此,中国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做出遏制性的战略反应。在具体做法上,中国的反应不应该是那种针对印度具体行为的一一比照对应的做法,而应该是聚焦长远的地缘政治行动。中国政府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反对印度民族主义的非理性行动,中国政府不仅有责任,而且有信心、有能力这样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政府都要保护中国在印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财产。

在应对策略上,目前就有现成的办法。比如,中国可以考虑禁止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在苹果手机热销的关键时刻,找到一些合适的名义——如产品质量问题、营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来限制印度制造的手机在中国市场销售。这种做法非常清楚地指向了一个原因,即印度用各种税收的借口,不但禁止了小米手机,而且没收了小米公司的大量利润。中国就是要对这些不公平的做法进行反击,通过禁掉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以及其他印度制造来进行报复。

从地缘政治战略来讲,上述这种策略性的措施,就是要利用苹果公司来牵制印度政府,要让印度政府明白,为所欲为地对待中资企业,风险是巨大的,即便印度不在乎,但印度的客户、在印度投资的外国企业也会在乎。如果印度一意孤行,那就意味着要失去中国市场;而失去中国市场,印度的众多产业可能面对巨大挑战,只能与西方国家和西方市场直接竞争。至于这种与西方直接竞争的后果,印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知道。

毋庸讳言,上述做法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地缘政治因素,主要针对的是印度在民族主义热潮下,针对中国企业在印度受到的打压给予精确回击。中国应该要求,印度政府不但有责任归还所有非法扣压中国企业的资金、资产,还必须对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损失做出赔偿。在此之后,才能对印度制造进行政策解锁,否则就要坚持下去。

中印两国虽为邻国,经济上有相互的需要,但两国关系在多个方面充满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印度对中国企业常常进行针对性的打压和“歧视”。面对此种问题,中国在地缘战略上应该采取有力的回击,利用跨国公司、市场空间等来牵制印度,使其改变对中国企业的不公平做法。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