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大就能赢得世界认可?这是一种误解。
  • 工作论文 2021-05-10

七国集团(G7)将于6月召开领导人峰会,近期G7国家外长会议在5月3日~5日于英国首都伦敦举行,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七国集团代表首次举行面对面会议。此次会议的议题包括各国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气候变化、朝鲜、俄罗斯及伊朗等问题,而其中的一个重大议题就是西方国家如何应对中国崛起。

——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5月3日表示,有必要努力打造一个热爱自由的国家的全球联盟,他同时表示:“我们的目的不是试图遏制中国或压制中国,而是确保中国‘遵守秩序’,西方将捍卫‘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秩序’,不受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颠覆企图的侵害。”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消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否认美国对中国“冷战”的说法,他拒绝“给大多数关系加上标签,包括中美关系,因为它很复杂”,布林肯还表示:“我们不会要求各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作出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上,英国还邀请了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南非以及东盟轮值主席国文莱的外长,显示美英希望尽量扩大“朋友圈”来应对中国崛起的意图。

不难看出,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仍在持续。但出乎西方意料的是,中国一改过去的隐忍。前段时间当美英欧加等多个西方国家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攻击中国,对中国多名官员和机构进行单方面制裁时,中国迅速回击,而且制裁反击的力度比西方的要大。而拜登时代下的此次G7外长会议和即将举行的G7领导人峰会,可能开启西方与中国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新阶段。

——

1. 经济强大 = 世界认可?

面对西方国家的攻击,具备一定的实力是中国实行愈加强硬的反击措施的底气。迄今,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底气就是经济。2020年,中国GDP规模超过101万亿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7%;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约15.8%),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5642.7亿元;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9.2万亿元人民币。

规模庞大的经济为中国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博弈提供了底气。不过,地缘政治摩擦并非中国的本意,更不是中国发展的目标。如果逆全球化、来自西方世界的“围堵”、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博弈长期持续,必将对中国的发展形成制约。在当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与世界对中国的认同并不一致,甚至引发美国将中国升级为长期战略竞争对手。从长期来看,中国需要在经济强大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世界认可。

对于身处地球村的中国来说,我们需要考虑,中国长期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实现的长期价值是什么?“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规划已经提出了发展目标,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此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要指出的是,这是中国从自身发展提出的目标,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与世界有更好的相处,在经济发展之外,还要赢得世界的认可和尊敬。这实际上回到了一个老话题:「 经济强大之后,是否自然就会赢得世界的认同与尊敬?」

从历史和中国发展的实践来看,答案并不是肯定的,经济强大并不必然带来别人的尊敬。国内学者钱颖一曾经分析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国内比较普遍地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只要中国经济强大了,世界就会尊重你。钱颖一认为,这是搞混了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经济不强大,别人肯定不会尊重你。但是,仅仅是经济强大了,也未必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2. 究极目标与价值?

以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来看,这与中国设定的几个重要目标有关——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不过,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也发生了不少争议和分歧。钱颖一认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是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在市场经济改革方面的进展最突出,但这三个目标并没有都达到,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钱颖一甚至认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都是制度安排,它们本身并不是目的或价值。 

那么,「 什么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和终极价值呢?」

钱颖一认为,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制度安排之下,人可以享受到最大范围的自由,发挥最大程度的创造性,生产力得到最大的提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矛盾能够通过可预见的规则缓和与调解,人有尊严,社会有公正,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价值。

另一个衡量发展成就的维度,是中国与世界的相融。在存在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发展水平差异的世界中,中国的长期发展肯定需要与世界相融。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经历,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成功实现发展的最好案例。中国追求持续发展,但不能以“大国崛起”故步自封,不能蜕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源于开放,源于在全球化从世界输入要素、向世界学习,对中国而言,全球化的本质首先就是中国融入世界。未来中国的长远发展,依然有赖于我们与世界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合,才有可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从四十多年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外部压力下,中国将发展策略调整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但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要搞封闭的内循环,绝不意味着改革开放的大原则出现了调整。如果中国未来的发展变成与外界隔绝、脱钩的封闭发展,那将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迹象。

面对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中国需要冷静地把握长期发展目标,坚持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改革开放基本原则。部分西方国家基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对中国进行限制甚至打压,希望促成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脱钩和封闭,这是中国一定要注意规避的风险和陷阱。此外,中国也需要高度提防从内部滋生的关门思想以及狭隘民族主义思潮。

——

经济强大并不必然赢得世界的认可与尊敬,依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原则,假以时日,中国将会更加接近与世界共同发展、同时赢得尊敬的目标。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