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间究竟在竞争什么?
  • 工作论文 2020-09-0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谁也不会否认,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但对于教育到底怎么搞的问题,从来都是争吵的热点话题。拿建筑领域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从2008鸟巢体育馆和如今的北京大兴机场,大部分震惊社会的建筑设计都来自国外设计者之手,表面上看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体现,其实也是国家缺少相应人才的体现。但您也许不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根据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团队掌握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累计的出国留学生人数大约是458.66万人,其中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这些留学生去了哪里?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可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

中国的留学生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但是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许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据中国教育部的有关统计,中国留学回国人数近年有所增多,十八大以来的5年回国人数就占70%;出国留学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增多,一方面与留学人数大增有关,出去的多,回来也多;另一方面则与近年国内发展环境转变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数据向好,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我们在人才吸引上所存在的问题,毕竟由于中国几乎不可能像美国那样从全世界吸引优秀人才,也不可能大规模放开外国人移民中国的政策,中国的发展将注定长期依靠国内人才为主。因此,保持有竞争力的国内人才环境,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发展,留住国内人才,就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作为中国第一个“走出去”的独立智库,安邦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留学生的国内就业问题。目前,安邦智库超过70%的研究人员均有海外留学背景,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回国的原因以及当下遇到的烦恼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下中国的一些教育问题(详情请点《与海外学子的择业漫谈》)。

从安邦智库的总结来看,当前的中国除了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端海归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要逐步创造、培育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制度和机制的安排。不仅要着眼于精英海归人才,还要着眼于全部海归人员,乃至整个中国的人才市场。相关的环境创建和制度建设,包括投资与创业环境、事业发展平台、生活与居住环境、医疗与教育环境、户籍与迁徙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法治与信用环境、外籍人才开放制度等多个方面。总之,中国要通过系统的改革与政策完善,建立起面向未来的。

2020年7月29-31日,华为公司CEO任正非带队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时,在座谈会中,任正非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拧熄了灯塔,我们怎么航行?(详细内容请参考每日经济《从任正非讲话看中国教育的缺陷》

很显然,在任正非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支撑中国产业发展所需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很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新的地缘政治环境压力以及新的国家竞争态势,对中国如何培养长期竞争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说,国家竞争力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家精神、科技创新、有激励作用的制度安排,但这些要素都是结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教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大国的人力资源供给充足,不会缺少人才基础,但教育体系则会影响人才培养的系统输出结果。在我们看来,这是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前瞻性的指导原则在37年后对中国教育仍然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现在的教育是离这个方向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体系的竞争。中国的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这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短板。在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教育体系的深层改革迫在眉睫!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