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国媒体动向的人应该记得,2024年年初,著名媒体人塔克·卡尔森(Tucker Carlson)访问了普京,这让他自己创办的Tucker Carlson Network新闻网站点击率破一亿大关,他当时自豪地说,CNN那种传统的电视台,现在的观众只剩下区区一百多万人了,而在互联网上观看卡尔森节目的人,是传统电视台CNN的百倍之众。他说的是实情,在互联网媒体的强烈冲击下,现在传统新闻媒体基本都已经处于苟延残喘的地步。未来怎么办?对他们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互联网在冲垮传统新闻媒体的同时,也创造了机会,那就是互联网媒体会制造海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一个社会,仅有互联网新闻的存在,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现在,虚假信息随处可见,几乎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不受影响。这类垃圾信息,轻则让人出丑,损失颜面或一些钱财,重则付出惨重代价,甚至是生命。对于一般的组织和个人来说,辨别虚假信息,特别是来自所谓“网红”渠道的信息,可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真假信息的辨识,将成为未来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也就是说,过去传统媒体是新闻报道为主,而今后要转向到另外一个轨道,帮助大家分辨信息的真假。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实际曾经很早就在做这件事情,但却没有坚持下去。CNN曾于1992年至2022年开设了一档名为《可靠消息来源》(Reliable Sources)的周日晨间节目。该节目最开始是为了分析主流媒体如何报道海湾战争而创立的,后来,该节目逐渐关注媒体如何报道与传播其他新闻事件。《可靠消息来源》也会追踪研究各大媒体内部的运作模式与文化。近年来,受美国大选政治和新冠疫情阴谋论肆虐等影响,《可靠消息来源》节目更加聚焦虚假新闻的传播以及美国右翼媒体的运营与发展等话题。例如,《可靠消息来源》多次分析极右翼分子艾力克斯?琼斯(Alex Jones)是如何利用他运营的“信息战”网站(InfoWars)和脱口秀节目来散播阴谋论的。调查显示,琼斯的网站访问量曾一度达到每月1000万次,其影响力超过了《经济学人》和《新闻周刊》等主流新闻网站。《可靠消息来源》栏目组也经常邀请业内人士来探讨新闻界应当如何打击虚假资讯。自2013年年末起,前《纽约时报》记者布莱恩?斯特尔特(Brian Stelter)担任该节目的永久主持人。
2022年8月,CNN 取消了《可靠消息来源》节目。斯特尔特随后也离开了该电视台。在一份声明中,斯特尔特表示,他为团队在《可靠消息来源》节目中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非常感谢每周收看团队对媒体、真相和大事的调查报道的观众。需要指出的是,虽然CNN取消了这个节目,但《可靠消息来源》保留了其简报内容,定期发给订阅用户阅读。它与CNN的“事实第一”(Facts First)数据库一样,成为了帮助观众和读者辨别虚假信息,寻求真实信息的有力工具。
事实上,信息辨识或真假信息核实就是安邦智库(ANBOUND)所说的信息分析的重要工作之一。这种工作,并非简单而言的打假,也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而是说清楚就行了。辨析虚假信息即现在很多媒体强调的核查(fact check),而核查的过程就是信息分析的一种体现,即找到时间顺序,找到逻辑线。真实的信息总是经得起反复检验的。凡是没有逻辑,不符合常识,不能经过验证拷问的,百分之九十九就是假的。比如说,今年六月末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母遭胡塞武装导弹攻击的消息登上各大社群平台热搜。在国内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美国航母被炸的报道,甚至是“权威渠道”也错误地转载或是引述了这条信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航母不会近岸航行,通常保持有500公里警戒区的范围。而胡塞所谓的武装行动,没有超过这个范围,充其量是恐吓,而非真的攻击。此外,一些新闻媒体在播报这条信息时,直接把胡塞所说的“发射”传播成了“击沉”。这样的虚假信息,混淆了视听。后来,美国国防部官员对媒体表示,“艾森豪威尔”被击中的消息是虚假信息。“艾森豪威尔”号舰长还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船舰接受补给的视频,以证明船舰状况良好。
信息辨识的技巧在于细节之上。逻辑与常识有助于发现疑点。对疑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便可能达到击破谣言的目的。但这只是一部分。为了信息分析的研究需要,安邦智库的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还指出,识别路径,即查明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查明了传导链,才能更为全面地研究虚假信息的形成,散播路径与可能想要达到的意图。这也为日后有效防范更多的信息风险,提供了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有良心且追求公正与客观的媒体,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大众辨识信息。因为,虚假信息之所以会流传,也和利益相关。美国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的首席执行官苏珊娜?斯科特(Suzanne Scott)曾在公司内部警告那些对前总统特朗普的言论进行核查的员工说,“这种行为必须立即停止,这对生意不利”。当然,不做事实核查,任凭假信息传播,也可能让一家本受欢迎的媒体逐渐走向边缘(fringe),日后难以翻身。
值得一提的是,辨识信息与事实核查是有效果的。据澳大利亚杂志《对话》(the Conversation)的一篇报道,虽然事实核查不会改变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世界观,但它确实对读者的事实理解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减少对错误信息的相信,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持久的”。此外,还有两项研究表明,网络内容上附加的“警告标签”可以“有效减少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和传播”,并且“即使对那些最不信任事实核查人员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但是,正如陈功先生在其所著的《信息分析的核心》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有的时候,甚至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明明是真的信息,也被否认甚至硬被说成是假的,所谓假亦真来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是信息世界的常态,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信息分析的能力。此外,随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AI技术在新闻领域里得到广泛运用,势必会加大未来打击虚假信息的难度。那些有担当的媒体也要思考如何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帮助大众进行信息辨识,这可谓是任重道远。事实上,虚假信息越是泛滥,就越是会产生辨别真假的信息的强烈需要,因此传统媒体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逆向创造出新时代的权威性。
最终分析结论:虚假信息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在科技快速发展,地缘政治气氛紧张的今天,虚假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即使是权威渠道,也可能传播虚假信息。一般的组织和个人可能没有能力去辨识他们。这个重任可能会落在有良心的媒体的身上。也就是说,过去他们以报道新闻为主,现在和未来他们也要负责帮助大众辨识信息。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