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评论 | 安邦智库王怡:欧中关系的“进与退”
  • 问题访谈 2025-07-31

来   源 | 《欧亚评论》(Eurasia Review)

原标题 |《The Advances And Retreats In EU-China Relations – Analysis

链   接 | https://www.eurasiareview.com/25072025-the-advances-and-retreats-in-eu-china-relations-analysis/

作   者 | 王怡  安邦智库全球项目主管、高级研究员

日   期 | 2025-07-25


《礼记·曲礼》:"进退有度,左右有局"。

2025年正值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根据公开信息,中欧峰会(EU China Summit)7月下旬在北京举行。中欧峰会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国际各界对此十分关注。

美国—欧盟—中国的关系,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任何直接冲突,都会严重扰乱全球稳定。

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R.Nicholas Burns),2024年6月6日在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关于“美中关系”发表演讲明确表示,“欧洲的未来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欧洲的安全,则始终牵动着美中关系变化。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政府一直不满意中国的表态,但仍然需要与中国加强对话沟通,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上周在东盟地区论坛的间歇,美国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与中国外长会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是两个大国,在一些问题上总会有分歧。我认为,存在一些潜在的合作领域”。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7月8日在欧洲议会就“欧中关系”的未来发表讲话时指出,欧盟正在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平衡、更加稳定”的关系。对于“中国产能过剩”、国有企业补贴、双边贸易摩擦以及俄乌局势的中国态度等方面,欧盟始终感到强烈的不安,过去几年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对这些问题的忧虑。由于俄乌战争,应对供应链脆弱是欧盟国家的迫切需要。但欧盟领导人重申,讨论“去风险”相关策略,并“不打算脱钩或自我孤立”。

中欧峰会召开之际,恰逢美国设定8月1日“对等关税”谈判的最后期限,各方都要确保各自的利益。尤其在电动车、稀土、医疗设备采购等领域,中欧双方依然存在许多分歧,谈判进展不大。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的气氛,因此似乎变得紧张起来。

中欧双方有没有意愿改善关系?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在对华战略上,欧美有区别,欧洲外交的独立性越来越突出。2023年以来,欧盟以及英国都与中国加强接触、互访,明确表示加强合作、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的可能性,寻求在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上找到平衡点。

面对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欧盟进一步通过欧中高层政策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早在4月8日,冯德莱恩主席与李强总理通话时强调,在解决美国加征关税所导致的潜在的贸易转移中,中国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那些已经受到全球产能过剩影响的行业。李强总理呼吁,欧盟和中国“加强沟通协调,扩大相互开放,共同维护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双方和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此外,双方还讨论了,中欧双方建立机制,追踪潜在贸易转移,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5月初,中国外交部表示,经双方商定,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立法机构恢复交往,表明欧中关系在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前进。


分歧背后的认知偏差

整体上观察,欧洲眼下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一方面,欧洲国家接踵而来的大选,带来政治力量重组,欧盟内部博弈不断、存在利益分化。新上任的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盟成员的政策制定者,先要弄清楚,欧洲对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政策的代价是什么?另一方面,欧洲意识到了,中国实际国情的复杂性。但欧洲的眼光,跟不上中国的快速发展变化。在理解中国的发展目标、产业政策和新投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全球事务参与的能力上,欧洲明显欠缺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少真正了解中国的新一代人才。这种认知差,降低了欧洲对华政策的有效性,也缺乏创新思路解决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方面有必要加强“战略思维”,需要更主动地向欧方建议可行的解决方案,深刻理解欧洲大环境的改变,在处理中欧矛盾分歧时避免简单地“就事论事”。对于欧盟来讲,重点在于放眼未来,中方与欧洲在哪些领域可以扩大合作、究竟以怎样的模式加深双边关系,下一步才好制定政策。


路径的选择

笔者认为,争取更大范围市场的“对等开放”,乃是推进中欧关系的核心所在。绿色产业、气候变化、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及标准规则等领域,双方都有机会找到相互受益的新途径。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方面要把握住欧盟诉求的重点,结合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可以在许多领域促进改变。邀请欧洲企业来华投资,中方既要清晰地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又要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抓好落实行动,证明中国大市场能够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2、欧中经贸冲突的核心矛盾,当前集中在电动车领域。这方面,仍有谈判余地。关键点在于,都要处理好本土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在公平的条件下,欧盟与中国企业的能力得以充分提升。如:中国汽车企业,积极对接欧盟供应链溯源标准。欧方以新能源电池为切入点,与中国开展电池碳足迹测算和电池护照数据标准对接。双方原本就在尝试解决上述问题,应当鼓励更多地中欧合作研发、投资、联合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

3、全球电子废弃物激增,各国现在都没有太多的好办法,值得中欧加强技术合作与经验分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催生了数字经济,电子产品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兴起又推动了大规模设备更新。电子垃圾高效回收利用的市场价值尚未得到开发,中欧企业联合主导技术创新、共同成长。

4、美国在气候问题上不再积极进取,欧盟和中国有机会进一步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全球减少碳排放。比如: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方面,中欧加强政策协调。在11月巴西贝伦举行联合国气候峰会(COP30)之前,欧盟和中国如果达成共同的气候承诺,将为情绪低落的全球气候谈判带来些许乐观。

5、全球贸易往来和投资活动中,数据跨境流动至关重要,对企业管理能力也是一大挑战,尤其在金融、保险、医药、汽车、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等行业。中国与欧盟机构,可以协作打造数据合作试验区,探索构建可信数据空间对话合作机制,共建中欧数据合规互认机制,为破解贸易壁垒贡献力量。

欧中关系的进退,是一种力度权衡,更是一种格局掌控。过度与不及都损伤节制和勇敢,唯有适度可以保全(引自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欧峰会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找到相处之道,双方都期待更多地被理解、被尊重和信任。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