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阿富汗喀布尔机场的爆炸声将沉寂已久的ISIS组织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视线。这场由ISIS-K发动的恐袭,不仅造成数百人伤亡,也使得反恐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再度回到各国政治的主题位置。
安邦智库发布研究报告《已知的伊斯兰国(ISIS)和未知的世界》,以历史现实主义的视角,剖析了ISIS的兴衰逻辑、全球威胁及其背后的地缘政治变局。
伊斯兰国的前世今生
ISIS并非一夜崛起。其前身可追溯至1999年由阿布·穆萨布·扎卡维创立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2014年,ISIS以闪电攻势占领伊拉克重要城市摩苏尔,宣布建立“哈里发国”,巅峰时期控制超12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千万人口。
报告指出,ISIS的核心力量源于伊拉克前政权情报精英与宗教极端思想的结合——萨达姆时代的情报军官为ISIS提供了战略规划能力,而极端化的“圣战沙拉菲主义”则赋予其意识形态凝聚力。
ISIS信息战的特点
ISIS的目标不仅是建立地域政权,更试图通过信息战重构全球秩序。
其精通互联网时代的“病毒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杂志甚至手游(如《福音的黎明》)吸引西方青年加入。
报告警告,ISIS已从实体武装转向“数字哈里发”,未来可能以虚拟组织形态持续渗透。
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美国仓促撤离阿富汗被报告视为“地缘政治的分水岭”。20年反恐战争耗资2.3万亿美元,却以塔利班迅速夺权告终。报告指出,美国失败源于对阿富汗历史与民意的漠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文化、宗教等深层因素。
阿富汗的“帝国坟场”属性在历史中早有印证:19世纪英国三征阿富汗元气大伤,苏联在此折戟加速解体,而美国重蹈覆辙。报告特别提到,中国唐朝曾统治阿富汗近百年(公元659-751年),通过设立都督府控制丝绸之路枢纽。但751年怛罗斯之战败于阿拉伯帝国后,中亚逐渐伊斯兰化,中国陆权影响力西进受阻。这一历史经验警示:阿富汗仍是“世界岛”心脏,左右陆权与海权大国兴衰。
后阿富汗的时代
ISIS的威胁远未终结。报告强调,其根植于宗教土壤,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即便领袖更替仍能持续运作。更严峻的是,中美有可能在今后一个时期被视为“圣战主要敌人”。
阿富汗变局加剧了不确定性。美国撤离标志其陆权影响力收缩,可能转向海洋霸权;中国则需深化与俄罗斯、伊朗等陆权国家合作,巩固“一带一路”战略。报告预言,类似越南等海权枢纽地区的地缘风险将上升,而美元霸权也可能因美国失去“世界岛”主导权而受冲击。
从历史现实主义的观点来看,美国从阿富汗的撤军,一定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