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里话|陈功: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一)
  • 公司新闻 2025-02-19

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我专门收集的是问题,我这一生在研究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基于收集的问题,做的也都是针对问题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


研究员的工作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智库的工作内容都是什么?2021年9月,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先生在内部的深度讲话《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中为大家阐释过。

职场心里话接下来,将会以10期的内容,为大家深度解读,安邦智库究竟聚集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白描自己 什么才是成熟?


第一个问题是我自己的白描了,完全是我自己,从小到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问题回答起来可能很复杂,但我想无非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成熟就是一种有机成长。一谈到有机成长,很多人就犯糊涂了,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有时听到老师讲“有机”,有时在书里看到有机,感觉很糊涂。听老师讲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我还以为有机就是有机化学这回事儿,长大之后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的。它是发展变化的意思,是从小到大的这么一个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这就是有机成长。人生就是一篇儿一篇儿翻过来的,成熟也没那么简单。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才是成熟?成熟是什么?

我在年轻的时候,跟大家一样,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腔调,也要模仿、也要学。人生就是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就像阿城在笔记、小说里面讲的那样,文艺强、学生强是避免不了的,人都要有一点腔调,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在模仿、跟着学。在我那个年代最流行伤痕文学,什么王志文、王朔,这都是那时候我们模仿的对象,因为觉得他们很酷、很帅。至于后来的王小波、余秋雨、陈丹青这批人,在我们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现在看起来他们无非也就是写游记出身的人。如果把他们的文字技巧放在一边,拿去过的外国来说事儿,这对我来说就没什么吸引力了,因为我去过的地方比他们多得多,可能是他们的几倍或者十几倍,所以说写游记、拿外国的记事来写东西,在我来看算不上什么格调,算不上什么好的路子。

但是人生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在模仿、跟着学、追着腔调去走,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长大了才知道什么腔调、格调、风格、气质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都不重要,路子才重要。这些虚的花活玩意很多,但其实不重要,实质的东西才会地久天长。

如果比较起这些腔调之类的东西,如果说非要玩儿,那我会说那种大气磅礴、泱泱大气、豪放派一类的,还是要比小家碧玉、精致的文艺腔,跟天才这两个字靠得更近一些。有一个词,大家可能听说过,叫大雅宏达,就是说大雅要比小雅强得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要做到大雅,心脏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大气和大雅那是一定需要一颗大心脏的。最近在读蒋介石的日记,我就感慨蒋介石丢掉了中国,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两个字,小气。本来胡适在中国、在世界都是很有名气的,他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白话文都跟他有关系。胡适实际上在抗战期间是很帮中国的,他到处去演讲、忽悠美国人,让美国人来认识、了解、理解中国。美国人可不是天生就了解中国的,尤其是普通的美国人。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主要就靠演讲,大家听了演讲之后才会明白中国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们现在都知道他做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了,因为人家美国人也是只有在了解、认识你之后才会有同情,有了同情才会有后面的种种事情,才谈得上援助、支持等等的。但蒋介石就是小气,他就一门心思想要钱,所以他对胡适很不满意,最后还用宋子文代替了胡适。这就是蒋介石小气的一个很要命的例子。

一个南方人,南方人对细节通常都很关注,一般说南方人比较细心就是指的这一层。但是南方人有缺点,就是南方人做事没有格局。即便蒋介石跑到了台湾,还有李登辉都是只喜欢借机用人。其实蒋介石对一些世界大形势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他懂世界,但是很可惜,他不懂西方社会。

成熟的人都是会奔着大雅去的,不能被小雅迷惑,我觉得这一点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从我的小时候到现在,从年轻的时候到现在,慢慢地成长,我才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


1993 年 ANBOUND 办公地址 - 车库


成熟是什么?它跟想象力也有关系。年轻的时候想象力是被限制的,想象力的限制,这是一个很要命的因素。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成熟之后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打个比方来说,天地之间是宇宙,那个小人儿,年轻人就站在地面上看天上的星星。“你知道宇宙吗?”如果有人问你。“我知道啊,就是天上的星星啊。”你的回答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不知道宇宙意味着什么,不知道星座、不知道引力、不知道时空,还不知道很多很多的东西,也不知道太阳系、银河,以为宇宙就是天上的星星,就这么简单。这样就少了想象力了,这就是想象力的限制。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人给我指点,不像现在这样,很多人还讨厌指点,因为指点的人太多了,认为爹味十足,其实这都是别人给予的指点。如果在我年轻的时候、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有人给我这种指点,我感谢还来不及,绝对不会说什么跌份儿了等等的。长大了才知道这种指点是真的太宝贵了,这是一种珍惜的宝物,它不是一种让人讨厌的东西。因为没有人指点,你就没有想象力,天上的星星七十亿人都看见了,人人都知道这点儿想象力,但要想靠这种想象力成功简直不可思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想象力的限制是个大问题,当从没有想象力到变成了有想象力,这是一种巨大的跨越。这种跨越,它的跨度之大,就相当于地面上的人跟宇宙之间的跨度一样的。有的人就像星空、就像宇宙,有的人却只是站在地面上的一个小人而已,这种区别实在是太大了,是宏大跟微末之间的区别。

成熟是什么?还有一点就是深度和广度。

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专精地做一件事情,有深度的做一件事情,做得非常深才能取得成就。这是一种很扯淡的理念。这种灌输本身是错误的,因为广度是另外的一种深度。广度看的视野很广泛,什么事情都有兴趣,兴趣广泛,对什么样的、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很多事情都要靠这种广度的深度才能完成,靠这种较广度的深度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广度,实际上深度也变成了扯淡了。你知道深度是干嘛用的吗?你知道如何去运用自己深度上的这种知识吗?你不清楚。深度上的这种知识,非常深的这种专业知识是干什么用的,这是由广度来决定的。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的造诣后,你才能够知道这种深度的专业知识是干嘛用的,这种深度的专业知识才能发挥出价值。所以说,广度是深度的基础,决定了深度的价值。

学习上,要达到广度,实际上比深度还要艰苦。没有什么比缩小范围更容易取巧的事情了。一个事情很难,往往是因为事情的范围、涉及的面非常的广泛,才造成了困难。如果能够把范围缩小、越缩越小,你就会发现难度急剧的降低,它就会变得很容易了。所以广度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明白这一点对我来说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是从年轻到成熟过程当中看到的东西多了,视野变得广阔了,才明白广度也是一种深度。

再有一点,我觉得成熟的标志跟判断力有关。

我活着的那个年代、我成长的年代,整个社会都是在批判当中度过的,整天批判这个、批判那个,社会大众也跟着走,不停地互相批判。所以批判性思维对于这一代人来说,至少对于我来说,基本上就是天生的。这是社会造就的,毕竟我活在一个很刺激的年代里面,这种刺激就是见得多。

我一直认为,生死观是个大题目,是值得很认真去做的事情。在我们现在的年代里面,没见过死亡的人太多了,在生死观的问题上,没有任何认识的人也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很忌讳谈生死的问题,很回避这个问题。“哎呀,活着的人谈什么生死呢。”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常识,传统的习俗。这种习俗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从来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健康的生死观。从来没想过生死这个事情,想都不敢想。如果进了医院,一检查告诉你得了癌症了,忽然之间脸色就大变了。趾高气昂的进了医院去检查身体,出来的时候面如土色。这其实就是生死观的问题。

实际上人的一生,生命周期是固定的,到了时候,你该去世了、该走了,就是该走了,中国人是这样。当然,也不是说外国人就全都能解决生死观的问题了,我没有这样讲过,他们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太一样。



有的人可能听说过PTSD,就是创伤后遗症,经常有看到新闻报道说有的人神经病,拿一把枪噼里啪啦乱杀人、乱开枪,出了很多流血事件,最后一检查说这人是神经病。什么神经病,其实就是PTSD,就是创伤后遗症,受刺激了,受了刺激就容易神经病发作,乱杀人、乱开枪,这种事情都会出现的。

但是这种生和死,在我年轻的那种很有刺激的那个年代里面,早就解决了。这种生和死,在我的成长的年代里面看得太多了。我不知道看过多少死人,看过的太多了。早上起来走在路上,背着书包穿过一个树林,迎面就撞上一个人吊在树上。我当时的个子也不高,我就看得见那个吊起来的死人的那一双腿就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后来看的多了,吊在树上的人多了,这都是吊死的人。还有吃毒药的,一个人半靠着一棵树上,嘴里流着白沫,就是吃毒药死的。经常可以看到,我不知道我看了多少,不能说成百上千,我相信几百人是有的。所以对我来说,生死不是问题,死人看得太多,就必然会想到生和死的问题。人活在一世是干嘛?我这种人永远不会得什么PTSD之类的这种创伤后遗症,那还是没见过死亡的人才会有这种毛病。

经常受到外界的这种强烈刺激,你就必然要去思考,思考你就要判断,这样就容易养成一种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往往是在一个没人管的过程当中,没什么人能帮助你的情况下,你慢慢的就会养成的。实际上我的成长年代不会有人管我的,这些人即便想管也不知道该怎么管。那是一个风云急剧变换的年代,今天批判这个、明天批判那个,否定之否定,不停的在变化的年代。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受的刺激太少了,而非受的刺激太多,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那些刺激性的因素,没有那种强刺激。稍微有点刺激就过头了,他就变成神经病了。还是刺激太少造成的,刺激多了就习以为常了,慢慢的就开始思考了,就开始加速自己大脑的这种成长了。

可能归结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吃亏就吃亏在听话上面了,吃亏就吃亏在不知道该怎么不听话。从听话到知道该怎么不听话,这是一种成熟,它对一个人的判断力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在我看来这就是成熟。

谈到成熟,还跟欲望、和气象有关系。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跟我年轻的时候相比,只有欲望,没有气象。什么是气象?气象一般来说就是表面的东西,就是格调、腔调、性格、风格等等,见过世面才能平平淡淡。很多人喜欢那种强势的风格,以为这就是气象。谈起气象,话就多了,我只是简单地跟大家聊聊,什么叫欲望、什么叫气象,这是怎么变化的。越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的气象越是平平淡淡。我的经验就是,一看人和和气气、平平淡淡,这人就是见过大世面的。越是咋咋呼呼、在你面前蹦来蹦去的人,他越是没有见过世面。在权力高位的人一定都是平平淡淡的人,因为只有见过世面、经过历练,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平平淡淡。



我以前讲过李嘉诚的一个故事,有的人可能还有印象。李嘉诚不是一个人高马大的人,不是一个气势外显的人,他非常矮小,如果走在大马路上,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一个甚至看起来有点矮小的老头儿。但就是这样的人,当你面对他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气势扑面而来。虽然他开口说话都是平平淡淡、和和气气,但是你依然可以感觉到那种气势,这种气势跟重点有关系,他把这些知觉性、细部的,人们经常很在意的这些腔调、格调、外表的、外观的这些东西全部省略掉,留下来的就是直来直去的重量。他可以直接刺穿你,让你感觉你就像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样,一透而过。这种锐利的感觉是真正的力量,这种力量跟外观、所有的这些外在东西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内在的气势,这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现在年轻人可能只有欲望,他们要的很多东西都是表面的东西,甚至都是装腔作势的东西。我要这要那,要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干吗的?这些满足你欲望的东西都能起什么作用?再仔细一想,都是表面的东西。但是成熟的人不一样,他有一番不一样的气象,让你能够感觉到。这是从年轻到成熟的一个过程。

我年轻的时候也一样。比如说背着一个背包,那个时候就是军包。别人有,我也要有。为什么?就是满足一个欲望。一个塑料底的布鞋,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是一个非常时髦的东西,所以我也要有一双,缠着家长一定要买一双。这些都是表面的,无非是换来换去,我们穿的是一个叫白边的布鞋,现在的可能就是换各种各样的耐克啦、阿迪达斯了,各种各样的品牌鞋或者收藏鞋。实际上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外观、外表上面过于看重,实际上就是不成熟的表现,而不是成熟的表现,没有转化成自身的气象,如果转化成内在的精神方面的气象,那才是真正的成熟。

在学习方面也是同样的。学习方面,年轻的时候就是死记硬背——我从小到大,我觉得我吃亏比较大的就是因为这个,“死记硬背”。因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校,整个教育就是告诉你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跟融会贯通之间有很大的跨越,有很大的差距。更麻烦的在于你习惯了死记硬背之后,你再想融会贯通,就很难了。你都学不会了,你再也学不会了,因为人的大脑已经被格式化成了只会死记硬背,自己的人生就变成这样子了,再也不会融会贯通了,这就太糟糕了。在这种情况,你有一个选项,要么放弃那些东西,实现这种跨越和突破,要么你就一辈子困在这里面,只会死记硬背,再也不会融会贯通。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很多的教育,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是害人的,且害人不浅。可怕的是,现在还有很多家长继续沿着这套道路,把它灌输给孩子,强制孩子。“怎么这么笨,你连这个都记不住!”在这样的这种状态之下,人就死板了。这种死板我觉得太可怕了,这种可怕的程度,我觉得怎么去比方都不为过。

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说,也就是说很多年轻的、有活力的孩子们,本来应该是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的,结果这种精彩的人生被提前扼杀掉了。这方面的贡献最大的,依我看还不是教育体系,更多的是家长。家长的追求的水平就这么差、就这么低,而且对孩子施加的压力还是二十四小时的。正是家长施加的这些压力才扼杀了孩子们的精彩人生,这是最大的问题。孩子长大了以后,他所知道的就是这些表面的东西,也就最多是一点欲望的满足而已,谈不上气象。这是最常见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上的二百五大把抓,哪个粉丝不是二百五?个个都是。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回想起来,我的成长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幸运的。不幸中的幸运。社会是不幸的,有这么多的风浪,有这么多人的命运被改变,有这么多人的死亡,但是我在其中得到了一些思想上的收获,有一些精神上的收获,它加速了我的成长,让我变得更加成熟。这是一个刺激年代所提供的东西。



谈到成熟话题非常的多,这个成熟还是一种从景仰到平等讨论的过程。

我年轻时对西方的经典是非常敬仰的。准确地说,我小的时候景仰的事情特别的多,连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孩子我都很景仰,上小学时对高中生活就景仰的不得了。这种景仰是显而易见的,更别提知识方面了。西方经典,在我年轻、成长的时候,我是采取一种从下往上看的这种姿态,绝对的是一种景仰的态度。那个时候可以想象,可能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也一样,讲话要引经据典,也要讲某某某、哪个哲学家是怎么说的,哪一个大师说的;你说的不对,谁谁谁很早以前就说过什么什么了···我现在偶尔也会这么说,但是我现在说的很少了。如果大家看学校的老师、看其他的书籍里面,这么说、这么做的人就非常的多了,这就是一种景仰的态度。

这种景仰的态度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只有在小的时候、在年轻的时候、在少不更事的时期,才会用这种景仰的态度看待世界上的万物、看待知识、看待所有的一切。等你长大了,变得成熟了,你就不应该采用同样的方式看待世界,你要学会一种平等的态度,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讨论事情、看待事情。当你学会了这一点,你就变得成熟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看一下自己,我虽然在这里是白描自己,但是你们也可以看一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究竟是以一种景仰的态度看人看事,是从下向上看,还是一种平等的态度去讨论,去反复的思量。这个是来衡量你是否成熟的一个划分的标准。

总得来说,我觉得成熟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一个人的一生是不太容易的,一定要像防贼一样防自己,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别让自己把自己给毁了。

有的人经常就说——我看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词在讲——油腻的中年人。我说这话简直是傻子讲的。因为除了油腻之外,难道你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的中年人的特征吗?比如说玩世不恭。难道你什么都没玩儿过,你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你知道,这些东西都已经玩儿过了,那你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了,怎么还会是个油腻的中年人。如果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多岁了,还不是玩世不恭,那说明你没见过、没玩过的东西一定太多了,说白了一句话就是白活了。能够这样成熟的看待问题,你就不会跟风。如果能够这样成熟的看待问题,你就还可以继续成长。所以成熟对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

为什么说一定要像防贼一样防自己?就是要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成熟进程,让自己始终在这个进程当中,去不断地走向成熟,同时还要防止自己别过了、过犹不及。精神上你可以持续的成长,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你的成长,除了你自己。所以要像防贼一样防自己,这样你可以不断的进步,你可以不断地走向成熟、再成熟。

这个是我跟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结合我的成长经历,结合我对成长经历的理解去告诉大家什么叫年轻,什么叫成熟。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