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霸权时代已经到来| 联合封杀特朗普之后的安邦观察
  • 工作论文 2021-01-11

前  言

2021年1月6日发生的特朗普支持者攻陷国会事件已经平息,华盛顿的局面得以恢复正常。但一国国会被攻陷事件在美国和全球所产生的后续影响仍在不断发酵。其中,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巨头们合力封杀了美国在任总统。

诚然,这几家科技巨头(Facebook、谷歌Google、推特Twitter、苹果Apple等)此次封杀特朗普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因为他煽动暴力、践踏民主、破坏秩序。但在这一次合理、正当的联合行动背后,我们隐隐看到了信息时代的一类“怪兽”——信息科技巨头们拥有的一种几乎不受控制的权力!


这种权力不是由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权,而是由科技巨头的控制者们——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杰克·多西(Jack Dorsey)、蒂姆·库克(Timothy Donald Cook)等人自我授予的权力。在信息社会层面,这种权力的影响力几乎没有边界,它建立在互联网时代空前强大的信息垄断之上。谁拥有这种权力,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就拥有了几乎等同于生杀予夺的能力。

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相信,在美国政治纷争逐步平息之后,信息时代的科技巨头们对于信息的强大控制能力,将会引发持续的思考和讨论。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霸权

几大信息科技巨头合力封杀美国在任总统特朗普,直接导致其“社会性死亡”,向世界展示出科技巨头们自我授权的能力和信息垄断的强大影响力。对其中隐含的风险,却不能不保持警惕。

早在2016年,安邦智库就已经注意到互联网时代下各巨头们背后所潜藏的“超国家力量”,并于2018年,在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被广为探讨之际,由此形成了关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霸权”的完整观点。


以Facebook为例,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这个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不亚于传统的跨国公司,甚至更甚。此前,跨国公司也被称为超越国家的“怪物”,是一种不同于政府的独特力量。不过,传统跨国公司围绕的核心是资本,其主要活动——投资和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资本和回报来进行。但Facebook则与此不同,其主体是人群,它所拥有的是有16亿成员的相互关联的人口网络,这些人的社交关系、他们的需求——从沟通需求到获取信息的需求,都受到Facebook的影响甚至支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如此大规模的人群有如此强的影响能力,但Facebook有这种潜在能力,以Facebook为代表的其它互联网巨头们同样拥有这份能量,它们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超国家力量”!「部分内容节选自安邦智库旗下产品“每日经济”之《互联网时代的超国家力量》(2016-04-12)一文 」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创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数据时代,使得网络世界成为复杂实体世界的数字化延伸,进而也诞生出了新兴的“信息霸权”

华尔街见闻曾引述过芝加哥大学商学院the Stigler Center博客刊发的《什么让科技平台如此强大?》一文,提到了美国科技巨头的三种权力:守门人的权力、杠杆式放大的权力,以及信息挖掘的权力。

  • 所谓守门人,或是把关人(gatekeeper),是一个传播学概念,其含义在于守门人可以筛选信息,包括新闻媒体为受众筛选、编辑消息,或是企业决定商品是否能进入市场等。文章认为,互联网巨头的守门人权力,来自于他们掌握了其他公司开拓线上业务时必须依赖的基础设施。让我们看看数据:(截至2018年)美国有55%的购物搜索在亚马逊平台上进行,Alphabet和Facebook占据73%的美国线上广告以及83%的增长,而苹果和Alphabet垄断了全世界99%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这种对基础设施的掌握,让这些科技巨头成为所有人唯一的选择。拥有权力后就会止不住滥用权力。守门人拥有筛选信息的能力,科技巨头的本质是企业,自然希望从离不开他们的用户身上收割更多的羊毛。而且他们还会不断地以守门人的权力,限制第三方接触自己的用户,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 所谓杠杆式放大的权力,是指科技巨头具有如金融市场一样的加杠杆的本领。如前所述,守门人赋予巨头们筛选信息的能力,而经过杠杆式的放大,科技巨头把自己的权力,从基于线上的基础设施,放大到所有市场。例如,如果亚马逊自营的产品与其他在亚马逊销售的产品构成竞争关系,那么亚马逊可以优先呈现自家的产品,让竞品在自己的平台上排序靠后。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不正当竞争。2017年,欧盟委员会就因为谷歌滥用自己搜索引擎的主导地位,把用户引导向谷歌的购物服务,罚了谷歌27亿美元。
  • 所谓信息挖掘的权力,是指互联网巨头可以利用源自其垄断地位和用户基础获得的海量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利用的权力。对无数的互联网用户来说,今天你在哪个页面停留了多久,光标指向哪里?购物车里的商品待了多久?你去看了它几次?——只要愿意,巨头们都能知道。互联网巨头们还能把第三方网站和其他APP的数据也都搜集起来,从而掌握你在第三方网站上的行为数据。利用信息挖掘的特权,互联网巨头完全可以将信息利用于其他衍生出来的业务,比如向你做精准的商业推广,或者用于用户行为分析,或者用于商业竞争。

互联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设备的大量应用,造就了全新的数据时代。但令人担心的是,在看似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世界里,数据资源实际上越来越向少数互联网科技巨头集中。


数据时代的巨头能够监控整个经济:谷歌能发现人们在搜索什么、FACEBOOK能发现大家在共享什么、亚马逊知道大家在买什么。它们能够发现一项新产品或服务何时受到欢迎,因而能够模仿这项产品或服务或干脆在其成为重大威胁前买下它。比如,2014年FACEBOOK斥资220亿美元收购员工人数不到60人的WHATSAPP,就属于这类消除潜在竞争对手的收购。这意味着,通过控制数据能够扼杀竞争。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互联网公司对数据的控制,形成了控制互联网社会的巨大权力,这即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霸权!「部分内容节选自安邦旗下产品“每日经济”之《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霸权》(2018-04-11)一文 」

而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如何规管掌握“信息霸权”的科技巨头?这成为了一个现实的挑战。

理性看待“互联网+”战略,把握中国经济的实质和方向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由此,“互联网+”开始成为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在互联网产业的自身发展以及中国政府的推动下,互联网被视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寻求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一个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不二法门,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焦点。但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先生对“互联网+”热潮背后中国经济中出现的投机势头表示出担忧。

陈功认为,互联网创业潮其实与生产力无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比,它所提供的仅仅是“形式革命”,通常互联网不像技术革命一样,它不创造新的东西,但它创造新的形式。它所具有的“革命气质”明显高于对社会的真实支持,“天天用车”和“滴滴专车”之类的革命性创新与电商的激情一样,它们是产业的革命者,颠覆掉了老的产业,革了业态的命,创造了新的业态,但什么新产品也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被创造出来。相反却有很多人的生活因此出现了很大改变,城市发展环境甚至都被改变。

对于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来说,寻求新常态下的发展转型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和虚拟平台,互联网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它提供的是一种有助于降低成本的“形式革命”,如果任意夸大“互联网+”的效果,中国经济将会披上一件“皇帝的新衣”。而作为大国经济体的中国,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化的创新与创业,更多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这更应该成为指导中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部分内容节选自安邦智库旗下产品“战略观察”之《理性看待“互联网+”战略》(2015-06-16)一文 」

国际政治更需与时俱进,“互联网+政治”的新常态不容忽视

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先生曾于2016年效仿前人迈克尔·杨创造“精英政治”一词的做法,提出了“互联网+政治”的新词汇来解释他对互联网影响下国际政治的看法。

陈功认为,在互联网+政治的国家里面,国家元首的重要性被大幅削弱,议会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大大提升。国家还是国家,只是总统、首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只是无数政治代言人中的某一个人。我们的世界很奇妙,曾经权力完全集中于政治精英之手,结果却因科技走向了群众政治。能够制约这些传奇政治代言人的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各国的议会。那里为这些政治代言人提供了游戏场,但同时也是约束他们行动范围的舞台,如同真正的艺术舞台一样。

至于中国,要记住的只有一点。今后的世界,各国要打交道的对象,不是总统、首相,真正的权力在议会。我们的世界正在改变,除非意识到这一点,否则就将被互联网+政治所淘汰。

——

回到特朗普和此次冲击国会事件,假如抛开这一事件的特殊性,而仅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这种信息权力,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可怕之处。

从理论上看,在一个高度依赖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世界,如果这些具有极强信息垄断权力的科技巨头哪一天不高兴,他们基于某种目的进行合谋,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这个世界。如果他们再通过资本去控制更多的传统媒体,巨头们基于信息垄断的权力将会放大更多。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因此值得警惕。

传统的社会权力结构和社会治理,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相适应;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和控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治理体系也必将得到重构。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