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是世界千奇百怪的贸易战的一种,既然是贸易战,那就是打打谈谈。综合来自美国的消息表明,中美双方正在就高层沟通展开密集的筹备。美国也表示,此次会晤的核心议程聚焦于重构双边经贸合作框架,达成一些重大贸易协议。从美国释放的信号来看,其核心诉求在于通过扩大对华出口,实质是要求中国以扩大进口规模来平衡贸易差额。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贸易策略已超越单纯经济决策范畴,演变为涉及能源安全、产业竞争与地缘平衡的战略博弈。
因此,安邦智库(ANBOUND)资深研究员基于预测,系统提出以下八个关键研判分析。
1、尽可能不买美国的石油、天然气
不要多买,尽可能不买美国的石油、天然气。因为从预测来看,未来能源产品的价格是走低的。首先从市场规律看,美国页岩油气产能已进入过剩周期。此时签订长期高价采购协议,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上世纪80年代日本锁定中东高价油,结果遭遇油价暴跌,最终被迫支付巨额违约金解约。其次,在贸易格局层面,我国油气进口需要维系“平衡外交”,因此如果购买了大量的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产品,将会挤占中国进口其他国家的能源贸易规模,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关系。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管道气达2224万吨,对沙特原油采购量突破7864万吨,这些合作都捆绑着人民币结算、基建投资等战略协同。若让美国油气进口占比突破10%(目前约5%),相当于每年挤掉2-3个中型产油国的贸易额度,这种结构性倾斜可能引发传统贸易伙伴的疑虑。比如在2018年沙特因中国缩减采购而暂缓中沙延布炼厂扩建,国际能源合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守住采购红线,既是经济账,更是外交账。
2、尽可能多买美国农产品
在同样贸易规模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多买美国农产品,如小麦、大豆、玉米等。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根据预测中国通胀前景并不稳定,而通胀风险的最可怕因素就是粮食价格,因此这类产品的进口等于有助于降低未来中国通胀的风险,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再加工,而且粮食保存的技术又相对容易突破,这样有助于推动全球出口,包括对美国的出口。所以最好是能够签订一项农产品贸易协定,中国甚至可以在这个协定框架内实现对美再出口,比如出口大量的鸡蛋,现在就可以帮助美国平抑鸡蛋价格。通过这个协定,双方实现互惠,让农产品的贸易关系稳定下来。此外,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大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份额,这就使得中国有可能挤占全球老牌粮商的市场地位,甚至培育出全球性的粮食贸易商,在世界粮食生产中赢得重要地位。
3、芬太尼的控制问题
芬太尼的控制问题。实际可以向美国保证严控芬太尼,办法是美国要向中国投资,做芬太尼产业链的下游产品,甚至合作芬太尼的生产,直接在中国加工,这样中国就不用因产业需求而出口芬太尼作为原料药了。中国作为化工大国,完全切断芬太尼原料生产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产业规律,但可以通过产业链升级创造投资机会,同时实现风险管控。美国希望中国严控芬太尼流向,那中国最直接的方案是要求美国在华投资下游产业,如联合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芬太尼衍生物制药基地,将原料直接转化为镇痛贴片、麻醉剂等终端产品。这种深度绑定有三重价值:其一,中国企业无需通过出口原料维持生产线运转,从根本上消除“产业惯性出口”;其二,美方注资后可通过股权架构参与生产监管,双方可建立联合审批机制,确保每一批次产品用途透明可追溯;其三,利润留存在合作框架内,美国药企能直接获取合规芬太尼制品,避免墨西哥毒贩通过二次加工攫取90%以上暴利。事实上,中国已列管全部芬太尼类物质,但前体化学品在工业领域的广泛用途导致单纯“堵截”难以奏效。若中国政府也可以与美国一起更加严格的管控芬太尼原料直接流向美国,用产业合作代替关税施压,不仅能解决毒品治理的“卡脖子”难题,更能为两国经贸关系开辟新的共赢空间。
4、中国可以保证在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领域向美国投资
中国可以保证在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领域向美国投资,这种投资是真的,而且很有必要。中国车企向美国市场加大投资,本质上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略选择。从表面看,美国将电动车关税从25%暴涨至100%是堵死了我国出口通道,但中国车企在美国本土建设服务链的投资反而可以成为破局关键。因为没有完善的售后网络,再好的车也卖不动,就像特斯拉进入中国必须自建充电桩体系一样,中国车企要在美国市场扎根,投资建厂、搭建服务网络是必经之路。更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投资能创造当地就业,如同当年外资车企在华建厂带动产业链发展,现在角色互换,美国获得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而中国企业则赢得市场准入。这种“以投资换市场”的策略,既绕开贸易壁垒,又为未来十年新能源车以及中国燃油车走向世界参与竞争埋下伏笔。
5、中国需建立严格的“技术防火墙”
在科技领域以及科技贸易,从预测的角度看,中国的人工智能开发有助于美国的AI大模型,实际就是建立在他们的大模型基础之上的应用,因而这是互利的。真正需要管控的只有军民融合的潜在风险,中国需明确将涉及国防安全的AI研发(如军事决策算法、智能武器系统)彻底隔离于国际技术合作体系,建立严格的“技术防火墙”。只要守住这条底线,双方在开源框架、行业标准等非敏感领域的合作无需过度设限,既能保障战略安全,又能维持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的良性循环。
6、建议纳入对美国特种车辆的定向采购条款
建议在贸易谈判中纳入对美国特种车辆的定向采购条款。美国在卡车及特种工程机械领域具备显著技术优势,其关键子系统如消防车云梯特种合金、垃圾车高效液压传动装置等,正是我国工程装备产业链亟待突破的瓶颈环节。2024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口的特种工程车辆中约40%源自美国,这既反映市场需求,也暴露技术代差。此类采购实质上构成技术引进的特殊路径,通过消化吸收美方在动力系统、智能操控等领域的专利技术,可加速实现国产替代。战略性采购本质上是通过市场准入换取技术升级机遇。
7、向困境中的波音飞机公司提供支持
同样是根据预测,现在实际上可以投资购买一定数量的波音飞机,向困境中的波音飞机公司提供支持。基于波音公司技术修复预期及市场变量分析,现阶段采购具备合理性。技术端,737MAX安全审查接近完成,生产线重启推动交付能力恢复;地缘端,若乌克兰战争将要结束,全球能源价格与航线成本将回归常态,叠加中国民航未来20年超9000架新机需求。此举既可补充国内运力,又能借机平衡飞机制造业市场结构,同时与中美贸易协议工业品采购目标存在政策衔接空间。
8、美方预计将会要求较大的贸易规模
最后一点是,美方在这一轮贸易谈判中预计将会要求较大的贸易规模。因此中国可以考虑使用年期,尽量多地安排十年期的长期贸易框架,然后统一计算贸易规模,这样可以显著放大贸易金额。
上述分析建议,仅是前瞻性战略推演的初步框架,其逻辑根基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是通过预判产业周期波动与地缘格局变迁,在关键领域构筑“错位互补”的贸易体系,既规避周期性风险敞口,又激活战略对冲效能。这种架构既非零和博弈,也非单边让步,最终目的是在复杂国际系统中达成风险分散与收益聚合的动态平衡。
大致上,现在中美贸易又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刻,追踪研究表明,中美贸易战可能已经重新来到了一个对价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