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现实,养老的逻辑该变了
  • 工作论文 2021-04-30

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以来,在地产业、服务机构、保险公司等主体的共同推动下,美国“持续照护退休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CCRC)在我国大量兴起。


按照美国老龄住房和服务协会(AAHSA)的定义,CCRC是通过完善和易得的医疗和照护资源,为处于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持续提供所需生活服务支持的移居式社区。然而,随着CCRC在国内的建设规模和市场需求的同步增加,其在规划和运营上面临的矛盾正在不断叠加。特别是许多严格按照美国CCRC标准打造的项目,不仅在设计、使用、运营等环节往往“水土不服”,被指不符合我国国情、定位不清、缺少特色,而且因为欠缺与国内政策体制、相关业态(如专业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出现了缺乏可持续的运作资金及专业服务等问题。除此之外,诸如“CCRC只面向老龄人口的特性,或会切断老年人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对老年人形成禁锢”等争议不断,也令许多项目频频遇冷。

中国并非唯一想要借助CCRC模式丰富养老服务模式的国家。比如,邻国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尝试引入美国CCRC模式。虽然同样存在一些争议,但对于缺乏长期实践和研究的中国养老社区而言,日本CCRC建设经验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鉴意义。 

——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面临老龄化危机最严峻的国家之一。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压力下,日本从未停下探索新养老模式的脚步。美国CCRC模式的引入便是其大胆尝试之一。不过,日本并没有全盘复刻美国CCRC模式。在国家、地方、实施项目主体三个层面的共同管理和推进下,日本对美国CCRC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终身活跃社区”。而且在20多年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日本政府不断加深“终身活跃社区”与既有老年人设施、介护保险、城市更新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框架的联系,于2014年提出终身活跃社区发展政策方向,并于2015年出台《终身活跃社区的构想》规划框架和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引导CCRC的本土化落地实践。

从日本版CCRC,即“终身活跃社区”相关规划资料来看,日本引入CCRC模式,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即缓解中心城市不断加剧的老龄化压力、回应地方城市迫切的发展需求。以上述关键问题为主导,“终身活跃社区”有针对性地把握了美国CCRC模式“及早迁入”与“连续照护”两个重要内容。与大多数养老体系相似,日本原先的养老体系是非常“被动”的——老年人直到身体衰弱才不得不进入养老设施,同时完全自上而下地安排服务。

CCRC模式则非常“主动”。它提倡将营利模式从“通过介护赚钱”转向“通过维持入住者健康水平赚钱”,以此吸引更多健康老人更早地主动搬入社区。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抑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降低养老成本,而且当有钱、有闲、身体又健康的老年人不断流入,大量资金和消费需求也会随之而来,这样一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终身活跃社区”所在的地方城市的产业颓势和人口下行问题,同时避免地方护理人员和相关产业人口的进一步流失。

在保留核心思想与部分重要内容的基础上,“终身活跃社区”结合日本社会特性、地域特性和现有制度,对原版CCRC模式进行了改造。其最大的变化在于,原版CCRC模式是以社区为单位的集中型社区,而“终身活跃社区”则是一个个分散的小规模组团,融入在地区已有的社会网络中。相较于原版CCRC,“终身活跃社区”在活跃当地闲置资源,带动地方发展的同时,能让老年人更有归属感。具体来讲,“终身活跃社区”往往是经过充分挖掘当地优势、特点后建立起来的。比如,有一些是与周边具有集聚力的公共空间共建的 “运动型”、“艺术文化型”终身活跃社区,有一些则是和周边温泉街、商店街结合的“街道魅力型”终身活跃社区,还有一些是与大学、幼儿园等紧密联系的“多年龄层型”终身活跃社区……

除了空间上的融合设计以外,在运营方面,“终身活跃社区”向当地社区开放公共设施和文化活动,推动入住者与多种年龄层群体互相交流。同时,提倡入住者通过参与当地活动和持续学习,从被服务者转变为当地城市的建设主体,进而提高社区价值,使之成为交通便利、积极开放、能够与当地社区进行价值交换的街道整体社区。这样一来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国原版CCRC因限定住户年龄和强化安全防范而呈现的“封闭”问题。

除此之外,原版美国CCRC所不具备的是,日本“终身活跃社区”肩负着缓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任。针对各地不同的现实问题,“终身活跃社区”呈现出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最主要的有四种:

第一种,应对地方人口减少和过于分散的问题,以建设“终身活跃社区”为契机,借用当地政府土地进行租赁、建造,通过入住补助等,吸引和留住人才。

第二种,应对介护保险支出的急速扩大和年金给付额度减少问题,在建设“终身活跃社区”的过程中,更关注如何推进健康老年人的能动性和自我实现,通过外部手段改善自理能力,尽量多的利用原有特别养护设施,积极与大学进行合作,充分激活当地医疗资源。

第三种,应对大量闲置房屋的问题,借建设“终身活跃社区”的机会,尝试与城市更新机构签订长期建筑租赁合同,在闲置住宅中置入老年居住和服务功能。

第四种,应对照护人力不足的问题,努力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关系,促成在地医养结合。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