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中美地缘博弈出现“窗口期”
  • 工作论文 2021-10-12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的情况很不理想,这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阿富汗撤军问题、边境移民问题、美法关系以及澳洲核潜艇项目问题、美国与沙特关系问题、基础设施投资议案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很不理想的局面。以对拜登政府关系重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议案为例,这份规模为1万亿美元的议案主要靠国会民主党保驾护航,虽然参议院已经通过,但内容被多次修改。在今年秋天的众议院表决中,有可能需要靠民主党内的努力协调,来保证通过该议案。此外,拜登总统的年龄和精力问题,对于他作为大国领袖的执政产生了负面影响,恐怕难以应对当今世界复杂的变局。在一定程度上,这会影响盟友们对美国政府的信心。

在拜登政府面临的混乱局面中,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与中国有关的五个政策信号值得关注:

1、米利将军的“电话门”

美国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新书《危险》中披露,美军最高将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分别在2020年10月30日(即美国大选4天前),以及今年1月8日(即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山两天后)私下向美国的“竞争对手”中国透露,美国不会攻击中国;同时还向中国保证,如果美国发动袭击,他将发出预警。此事披露后,米利被迫承认这是真的,但表示这两次通话是“例行公事”,是为了在特殊情况下“安抚盟友和对手,确保战略稳定”。米利将军的这番谈话虽然存在政治背景,但美国对中国的实际态度,立刻被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所解读并理解。大家都意识到,美国对于中国实际上存在“公开”与“非公开”的两种态度。

2、海顿将军的讲话

图 | 约翰·海顿(John Hyten)

约翰?海顿将军是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副主席,他在布鲁金斯学会组织的视频会议上公开而清晰地强调,美国的战略目标应当是“永远不要与中国开战”!他坚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海顿还呼吁,中美双方应该以对话促沟通,不开战是双方的共同目标。此话一出,举世皆惊,简直颠覆了过去所有冠冕堂皇的美国战略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但与中国是这样,美国与俄罗斯之间也是如此,也是类似于“永不开战”的战略,如果这能称之为是一种“不开战的战略”,倒是可以理解。

3、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讲话

在当选美国财政部长之后,耶伦就对特朗普时期的中美贸易协定表达了不满,此外她还多次公开表达了准备访华的意图。作为美国政府的财政部长,耶伦理解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前美联储主席,她极为可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形势,因而推动美国与中国的接触,加强双边关系。

4、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的讲话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最近称,她将寻求改善美国与中国的商业联系;在中美两国在国家安全和人权问题上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之际,她认为两国依然可以互利互惠。毋庸解释的是,这又是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

5、孟晚舟事件的解决

从中立角度看,这一事件拖延已久,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开始明显下降,如果耗下去,最多拖累了加拿大特鲁多的政治影响力。不过,美国在这件事情上打开了闸门,实际释放了对中国现有政治格局的巨大支持,显示出美国渴望以此交换中国改变立场,开始新的中美谈判。

总结过去一个时期的接触,中美双方可以用拳来脚往来比喻,那么现在的拜登政府大概率是拿定了主意。在这个格局确定后,今后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认为,主要是看中国的决心,而不是美国。

/CN & USA/

事实上,阿富汗的撤军及其后果,迫使美国不得不正视世界大陆区域的形势变化,风云改变,已非美国所能主导。美国已经失去了这个世界很多国家的信任,它被迫要紧紧抱住最后“血脉相连”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一届拜登政府的政策操作,可以用“轻率之极”来形容,没人能明白他们所做的事情。中国不明白,欧洲不明白,美国也不明白,民主党不明白,共和党更不明白。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美国可以说是处于下风,让中国坚持的“斗争哲学”,在世界上放出耀眼光彩,甚至让俄罗斯一时间都显得黯然失色。这些方面有多个证据和信号,比如,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中,中方罕见地对美方代表加以训斥。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舍曼在7月份的天津之行中,收到了中国给出的“两份清单”和“三条底线”。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在与中国代表的洽谈中,也遭遇到中方带有批评性的意见而又无可奈何。综合上述信号来看,拜登政府大概率会在实质上选择接受基辛格的观点,也就是决定与中国共存,承认中国的世界地位。

这倒不是基辛格的观点有多英明和正确,而是因为现在拜登政府及其班子成员,其理论素养和实际水平,局限于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他们自恃的理论、信息、经验和能力,就约束在这个框架之内,非此即彼,走一步算一步,选票为重,面子为重,能用冠冕堂皇的“大词”(big words)来解释的,就不费劲去处理了,所有挑战让“美国”来买单,阿富汗撤就撤了,以后让别的总统来面对;非法移民进来就进来了,进来就算了,以后再说了。一切的一切,只要这届总统过得去就可以了。像这样的负面圈子,拜登政府在本任期之内不可能跳得出去。

正如过去安邦的分析,拜登总统看中面子。不过,这种“好面子”,不可能得到国会的尊敬,不可能得到新闻媒体的佩服,不可能得到智库和学者的理性支持,甚至得不到基层军队的拥戴,它只能是源自“街道之声”。美国的民主制度支持了这种“街道之声”,还有那种在街道上受到欢迎的氛围。这种类似于BLM运动的“街道之声”,现在几乎就是拜登政府唯一能得到的东西。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关键的地缘政治判断:面对各种挑战,拜登政府及其班子不可能有创新,美国现有的理论体系也不支持这种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及美国政府的现状,为中国带来了地缘政治“窗口期”,中国有条件在2-3年之内,完全无惧美国的压力,继续维持斗争的主旋律,坚持走下去。

现在的美国政治系统,实际只要给他们一个“惊喜”,他们就会立刻乱了方寸。他们的整个政治系统及其经典理论,根本无法适应、应对任何“惊喜”,这是美国格式化的教育系统以及政治系统的天然缺陷,无论是阿富汗,还是新冠疫情,只要遭遇到风险时刻,他们的民主体制及其育成人才的环境,就会完全不知所措。什么计算机模拟、定量分析、数学模型以及汗牛充栋的理论学说,立刻黯然失色,令人浑然不觉这些研究成就曾经存在过。美国当然不缺人才,不缺见识深刻的专家,但美国的问题在于,这个在战后已经被锁定几十年的政治系统,已经完全处于格式化的状态,根本无法容纳政策异见,而且他们自有自己的方式将这些政策异见拒之门外,就像他们当年冷淡乔治?凯南一样。

这样的一个“窗口期”对于中国来说,非常珍贵,可以认为,棋局的主动权已经倒向了中国这一边,剩下的就要看中国在“斗争哲学”中的方向,能否走出漂亮的地缘政治步调,赢得扎实的世界地位和地缘空间。在这方面,由于以往的经验不多,甚至从来没有过这样明显的窗口期,因而对中国来说,这些也是深具挑战的地缘政治议题。

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出现的混乱状态,显示了拜登政府不可能有创新,也暴露了美国现有理论体系在应对地缘政治现实时的缺陷。美国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地缘政治“窗口期”。能否利用好这个窗口期,取决于中国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和战略选择。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