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城市商业,靠Costco可能远远不够
  • 工作论文 2019-12-09

9月5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方案》,目标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培育30-50条环境优美、商业繁华、文化浓厚、管理规范的全国示范步行街。步行街客流量和营业额累计增长30%以上。实际上,商务部《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方案》的提出正是安邦智库POD城市更新理念的具体呈现。实事求是的来看,在现代城市中,对于摊贩的管控越来越严格。之前我们熟悉的各种摊贩已经不复存在。城市摊贩的产生,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果我们和以前一样,简单地驱赶,只是治标不治本。赋予城市摊贩管理策略更多灵活性,才是未来应该探索的解决路径之一。


城市与摊贩间的矛盾,似乎是城市管理久攻不破的难题。作为街道规划功能之外的衍生物,城市摊贩让城市居民爱恨交织,更让城市管理者进退维谷。

当然,这样的烦恼不是中国独有,全球各大城市,像纽约、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也都普遍存在,而他们的应对手法不尽相同。其中,纽约模式是较为典型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可以高度浓缩成两个字——严厉。自纽约诞生以来,纽约市一直坚持严厉的摊贩管理思路。这从纽约摊贩管理制度中便可见一斑。

1979年,纽约市推出的摊贩管理制度规定,只有获得政府颁发的执照,摊贩才能合法经营。这些执照不仅数量少——目前只有3100个,相比于纽约高达数百万的常住人口规模,显然是杯水车薪,而且优先发给退伍军人、残疾人士,一般人几乎不可能拿到。

其实,纽约的严厉,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从19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间,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国内城市为防止摊贩对城市运行产生大的影响,都选择了最严厉,也是最简单的管理思路——取缔摊贩,将摊贩的数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但是,正如安邦咨询(ANBOUND)城市研究团队在此前强调的,城市摊贩的产生,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简单地驱赶,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太过强硬的执法手段,很容易引起摊贩的反抗,严重的甚至会酿成公开的冲突。据广州城管部门公布数据,从2005年到2009年,仅广州一地,摊贩暴力对抗执法的事件,就发生了2600多起,导致1679名城管受伤。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市民对摊贩也有很多不满,但是只要暴力事件曝光,社会舆论通常会站到摊贩一边,抨击城管野蛮执法,欺压弱势群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管理者有必要正视城市摊贩的存在,探索新的治理思路。

目前,以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陆续尝试“疏堵结合”的管理方式,即为摊贩开辟“疏导区”,定点经营。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黄耿志等研究学者在实地走访时发现,这种管理方式,依然存在提升空间。最大的问题在于,“疏导区”管理方式往往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恰恰是城市摊贩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街头商贩的工作时间、租用空间的支付能力、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交易货物的性质,对空间的需求和使用模式通常在一天、一周和一年内都不断变化。那么下一阶段,城市管理者不妨从摊贩特性出发,以摊贩的灵活性为切入点,对现有方案做出革新。

当然,摊贩治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城市管理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更加宏观整体的思维去思考。比如可以在步行街改造中寻求亮点。

商业街所指的“商业”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它涵盖一切可消费的内容。换言之,花钱购买的,不花钱却需要的,音乐、文化、艺术、商品……都应该被涵盖在内,这就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把视角放得更宽,以更具系统性地思维去统筹规划。


标签 : 工作论文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