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个“千万级”城市,都值得看的“低碳经验”(下)
  • 研究报告 2022-03-22

 ANBOUND城市开发参考  就是要解决产业的问题,旨在从宏观经济和城市战略发展的角度入手,紧跟城市开发热点,直面城市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深度剖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经济热点、区域产业机会与风险。产品内容包括:规划评估、基础设施改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城市产业选择、区域产业研究等。本期内容主要来源于安邦重点研究报告——《千万以上人口城市的低碳经验》(「 城市开发参考 」总第159期,2022/1/20)。

本期咱们继续沿着昨天的脉络——《千万以上人口城市的低碳经验》,将视角转向东京低碳体系,并结合前文内容,探求各国走出城市生态危机的路径。

四、东京低碳体系

东京在2012年曾因气候变化影响巨大而出台了《东京气候变化策略》(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该策略计划通过一系列项目,达成绿色经济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进而最终达成“世界低碳城市”的目标。其中的项目计划包括了大型设施的碳减排报告计划、绿色建筑计划、限额与交易计划、公寓的绿色标签计划。

在这基础上,东京在2019年提出了一系列更为完善的低碳政策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包含了一个整体的零排放策略(Zero Emission)。在这个策略下,还分为各领域的专项策略,目前较为完整的涉及以下三个领域:气候变化适应性(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塑料治理(Plastic)、零排放车辆(ZEV)。

《“零排放东京”策略》

Zero Emission Tokyo Strategy

《“零排放东京”策略》以净零二氧化碳为目标,全面制定减缓措施,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 影响,并制定适应措施。将可持续资源管理充分纳入气候变化政策,为减少东京以外的CO2排放作出贡献。除扩大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措施外,还加强材料的可持续管理(例如塑料)和汽车等各个领域的环境治理措施。具体内容主要包含6大策略,共14项政策。

1)能源方面。包含“将主要能源变为可再生能源”、“推动氢能的应用”两个政策。文件中列出了11项到2030年的目标与行动计划。

通过补贴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引进,以及通过税收制度中的激励措施,推进东京都可再生能源的本地生产和消费。

推进东京都电力计划。

通过与可再生能源零售商和东京各企业联动,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加强 “东京资本贸易计划”和“东京绿色建筑计划”等各项制度,扩大建筑物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建立购电协议(PPA)框架,以企业和行政部门的采购规模引入可再生能源设备。

构建新商业模式,促进家庭或个人购买使用可再生能源。

为迎接大规模引进可再生能源的时代,调整供需(可再生能源共享),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与企业一起考虑如何促进能源共享。

引进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氢气利用设备的企业。

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例如利用福岛县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无CO2氢气。

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后奥运村地区的发展中,除了开发氢气站外,还使用氢气管道向纯氢燃料电池供应氢气(日本首次实际使用)。

通过东京氢能促进小组和对氢能的展示,提高公众对氢能的认识并促进氢能运动。

2)东京的建筑。针对现有大型设施(建筑),提出东京管制交易计划(Cap & Trade Program),除了能提高能源效率外,还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针对现有中小型设施的碳减排报告计划,引入评估CO2减排水平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的机制。充分利用需求侧的电力采购规模,鼓励低碳材料的利用。支持东京零排放屋的引进和广泛采用,提高隔热性能,有助于预防室内中暑。同时鼓励改用更节能的家用电器,支持引进太阳能发电和蓄电池自用,并构建支持可再生能源个人购买的商业模式。最后,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促进能源管理。

3)交通。首先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支持零排放车辆的推广,通过支持企业的发展,集中开发充电设施和加氢站。创建新的机制,鼓励在建筑施工阶段安装充电器。将包括公共汽车和摩托车在内的车辆替换为零排放车辆,通过支持其用作社区公共汽车和服务车辆来促进零排放车辆的推广。最后支持引入V2H(Vehicle to Home,双向充电系统,使汽车可在家为房屋充电,可降低房主的用电成本)或便携式车辆装载系统,以便在使用可再生能源时作为应急电源或能源管理。

4)资源与工业领域。其中包括3Rs,塑料,厨余垃圾,氟碳化合物四方面。3Rs指的是循环经济中的减少原料(Reduce)、再利用(Reuse),以及物品回收(Recycle)这三个原则。东京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达成其低碳目标:减少资源消耗,创建利用人工智能或ICT技术进行资源有效利用的机制,扩大环保材料的使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完全绿色采购。在塑料使用方面达成净零二氧化碳(闭合碳循环),在减少厨余垃圾方面,东京都政府采取与企业合作,提高公众意识,改变消费方式的模式。同时,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5)气候变化适应性。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仅靠减缓措施无法防止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不仅需要提出减少人为CO2排放的缓解措施,还需要采取适应措施,以减少在实施最大缓解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影响。在城市一级战略性地制定适应措施,可以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保护人们的生命。

6)提升各方参与度。包括: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全球非国家组织之间的合作,加强环境保护与金融之间的联系。金融在气候变化措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融资和投资是全球的一大趋势。为了提高国际金融城市的地位,并通过金融为解决社会问题作出贡献,东京都政府将利用对环境措施投资的趋势,为东京居民和企业创造投资环保领域的机会。

此文件对东京都的各个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初步措施,属于纲领性文件。而具体到每个领域,则有下面的三个“专项策略”。

《东京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

Tokyo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olicy

该政策文件中,有5个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

1)在东京都政府(TMG)的所有提议中加入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

2)应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促进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

3)支持地方与市政当局合作;

4)促进包括风险在内的气候变化信息的传播,以促进东京居民对各种变化的了解;

5)促进与C40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国际合作,并加快城际合作。

在这5个基本策略的基础上,为了确保政策落地实施,该文件还明确对东京都政府、市政府、东京市民,以及企业这4类角色进行了职责划分。东京都政府的职责为:与国家政府、国家环境研究所和当地气候变化适应中心合作,积极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措施的信息。东京都政府通过将适应的观点纳入项目提议中,来应对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市政府的职责为:制定当地的气候变化适应计划,确保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积极将气候变化适应纳入相关举措,并促进各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东京市民的职责:东京的居民需要利用国家政府和东京都政府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来促进适应性措施的推广,并努力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企业的职责:虽然有些气候变化或为这些变化做出的适应性措施会对各类商业活动产生影响,但企业需要利用国家政府和东京都政府提供的信息,加深这些情况的理解与支持。

《东京塑料治理策略》

Tokyo Plastic Strategy

东京对于塑料的治理主要分为3大类。

1)从源头治理,改变原材料。用生物质材料(biomass materials)取代塑料。在不可避免地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转为使用纸张、木材、生物质塑料或其他材料。然而,在使用生物质时,必须适当考虑到生物质资源的上游和下游的可持续性。更具体地说,需要确保在资源砍伐过程中没有发生热带森林砍伐以及其他的环境或社会问题,并确定使用过的产品是否被回收。

2)在过程中治理,改变社会观念及各种市场运作机制。改变社会观念是个复杂的工程。东京的策略包括对塑料购物袋进行收费,与东京的大学合作进行宣传推广,与教育机构合作促进儿童学习环保知识,出台“减少塑料政策(Plastic Reduction Policy)”、促进绿色消费等。在改变市场运作机制方面,为了实现使用净零二氧化碳塑料,建立与过去不同的分销和销售商业模式。东京都政府将促进基于再利用的新商业模式的传播,例如,扩大Loop平台(一个全球性的循环再利用消费平台)的使用,使产品外包装都变为可回收。其中就包括在家庭配送服务中的应用,以及在商店零售时的应用。针对企业的塑料废品进行回收利用。促进瓶到瓶的循环回收(bottle?to?bottle recycling)。虽然用过的塑料瓶在过去可以被回收成用于服装的纺织品或食品托盘等等,但瓶到瓶的回收变得越来越流行——使用过的塑料瓶可以循环成为新塑料瓶的原材料。想要使瓶到瓶的这种回收成为可能,不仅仅是需要先进的回收技术,更重要的两个额外的因素是:产品设计时仅使用透明瓶,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去除标签;建立与消费者合作收集二手瓶的机制。

3)在最终处理时治理,改变回收处理方式。东京改变了原来的焚烧和热回收处理模式。东京都政府此前一直在倡议将不适合回收的塑料废品进行热回收,以减少垃圾填埋场的处理量。诚然,热回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全球变暖,因为它可以利用从废品中回收的热量发电并为城市供应电力,有助于减少火力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东京认为,在全球气候危机中,减少二氧化碳或“低碳”已经不够了,需要更进一步推行净零二氧化碳或脱碳。对热回收的依赖并不能使我们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普及和电网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的降低,预计通过热回收节省的二氧化碳将迅速减少。因此,为了实现激进的解决方案,需要通过减少塑料消耗,并进行最大化的闭环回收(包括在产品设计阶段)来实现闭合碳循环的材料回收。

《东京零排放车辆(ZEV)推广策略》

Tokyo ZEV Promotion Strategy

东京ZEV推广策略包含三大举措。

首先确保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ZEV的推广。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充电设施和氢气站,但需要进一步推广才能实现目标。在对东京居民进行的关于ZEV的民意调查中,45%的受访者认为“充电和加油的基础设施不足”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鼓励在大型建筑物中安装充电设备,东京都政府将研究如何将其编写到停车场法规中。同时,为了降低加氢站的开发和运营成本,东京要求国家政府放宽对加氢站的限制。此外,东京还缩短了道路与道路之间的距离,这使得在较小的地点进行开发成为可能。东京都政府将在公共建筑、公园等设施中安装公共充电器,提高使用设施的便利性,支持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的普及。

其次,鼓励用ZEV替代小汽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等现有车辆。东京还将引进燃料电池公交(FC bus)。东京消防厅在2018年前投放EV、FCV、EV摩托车,并计划投放EV救护车、小型EV和EV三轮车作为首款应急车辆。大都会警察局还推出EV摩托车。同时,ZEV在发生灾难时也可以起到作用。ZEV可以通过车载电源插座、便携式车载系统和V2H设备供电。在发生灾难时,ZEV可以移动到疏散中心和其他地方,为疏散人员的电子设备充电,包括手机。东京都政府将通过补贴项目,推进将ZEV作为能源基础设施使用所需的设备。另外,还可以利用ZEV进行能源管理。结合信息通信技术(ICT),ZEV的电力存储和供应功能有望作为能源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确保紧急情况下的电力来源,并有助于在大规模引入可再生能源时稳定电网(V2H,V2B,V2G等)。

最后,培养社会接受度。目前对ZEV的认识低,其竞争性运行成本就得不到很好的宣传,缺乏吸引力导致需求低迷。而对ZEV的低需求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对ZEV进行技术开发和车辆产出投资的减少。因此,为了提高社会对ZEV的接受度,东京组织居民在氢博物馆体验学习。东京的氢能博物馆作为提供氢能信息的枢纽,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设施,游客可以在其中通过视觉,触觉和体验来了解氢、氢能社会的未来以及FCV的机制和功能。自2016年7月开放以来,已有超过50000人参观了东京氢博物馆。同时,还鼓励将ZEV引入租车和汽车共享服务。在租车和汽车共享服务行业,东京都将与企业建立合资企业,以居民可承受的价格,为东京居民提供使用ZEV的机会。在各种活动中展出(ZEV展览,V2L车物充电系统演示)。为达到这一目的,东京都将举办各种活动展出ZEV,并演示从ZEV向各种设备供电的车载系统。东京都政府将通过帮助人们体验ZEV的好处和易用性,以及在发生灾难时作为应急电源的能力,进而带动ZEV的消费。

从以上三个千万人口城市的低碳政策做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欧美发达国家走出城市生态危机的路径不尽相同,但大多都涉及能源产业与社会生活两方面。“能源产业”,安邦智库(ANBOUND)早在2020年1月就建议中国把  “氢能社会”   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安邦所倡导的氢能发展并非着眼于某一个产业或某一个局部领域,而是一种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生产制造、消费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政策、金融支持、能源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它的定位,远不只是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或者发展氢能产业,而是在中国构建一个融合“技术?经济?社会?安全”因素的新系统。对于在“双碳”目标下面临巨大的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压力的中国来说,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构建氢能社会就更为重要了。中国亟需明确“氢能社会”的发展战略,推出一系列鼓励氢能发展的政策,推动产业界加入氢能产业的研究和开发中,并在消费体系、金融支持等多个领域进行系统布局,为构建“双碳”目标下的氢能社会,早日打下政策基础。中国的超级大城市,完全有条件成为国内率先构建“氢能社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另一方面,在城市中还有一部分重要的碳排放领域是“生活环节”产生的,主要由生活用电和交通出行构成。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能仅靠绿色技术、装备和材料,而需要真正、系统性、高强度地干预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全世界走在绿色低碳最前沿的是北欧和西欧国家。靠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材料还远远不够,根据国际的经验也是必须要推广绿色的生活方式。那么城市要从规划层面引导绿色生活方式,这就不得不提安邦智库(ANBOUND)在2018年底提出的  POD(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以步行系统为核心的规划理念。重视人的步行规划的城市,它有着鼓励步行的社区,有利于自行车的骑行,有着密集的路网和人来人往的街道,城市的土地大量用于商业,城市管理赢得了大量税收和就业,这样的城市才是低碳的城市,才是真正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