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城市专家聚首,我们代表智慧城市创新的最前沿!
  • 工作论文 2019-05-10

2019年5月6日,美国ESI Thoughtlab正式启动了“超级互联城市2026”研究项目。安邦智库(ANBOUND)成为该项目在中国的研究伙伴。

作为一项开创性研究,“超级互联城市2026”将为城市管理者和商业领导者提供全球成熟“智慧城市”所应用的商业模式、最佳实践做法和关键评价指标,全球范围内正在运行中的城市运营投资和进展情况,以及系统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战术路线图。

ESI ThoughtLab是一家位于纽约的创新思想智库,主要从事新思路及事实型分析研究,致力于帮助企业和政府领导者把握全球性转变,并在宏观经济、产业和技术战略方面做出有效应对。

2018年12月17日,安邦智库(ANBOUND)与美国公司ECONSULT SOLUTIONS INC.(ESI)及其伙伴ESI ThoughtLab,正式建立研究合作关系。

双方本着合作提供研究与咨询服务之愿望,通过深入的国际合作拓展视野,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等诸多问题,共同提出公共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1

“超级互联城市2026”研究项目:

建设超级互联城市,为城市管理者和商业领导者提供商业模式、最佳实践做法和关键评价指标。Building a Hyperconnected City: Business models, use cases, and benchmarks behind high performance.

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份专业的研究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找到能够为老百姓和商业机构带来最大社会、经济和商业效益的技术和数据解决方案。最终,智慧城市可以通过创建数字化和无缝相连的城市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吸引更多的商业、人才和投资。

Given the rapid pace of digital change, urban leaders need an evidence-based playbook to help them identify the technologies and data solutions that will provide the greatest sociale,conomic, and business benefits to citizens and companies. Ultimately, by using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and interlink key elements of their urban ecosystems, smart cities can promote a virtuous cycl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well-being that will attract more business, talent, and investment.

然而,城市管理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问题 — 这个问题阻碍了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超级互联城市2026”研究项目是去年提出的“智慧城市2025”研究项目的延续。“智慧城市2025”研究项目旨在建立可持续的商业和融资计划,计算了全球100个不同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中每个城市的“智慧城市项目投资回报率”。

Yet urban leaders face a huge information gap on the economics of smart cities - a gap that is impeding the ability of communities to transform into digitally-empowered, sustainable cities of the future. This ground-breaking follow-up to last year's study, Smarter Cities 2025, will fill this void by examining the ROI of smart city programs of 100 leading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of varying sizes and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世界各地的商业机构和老百姓接受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超过城市的反应速度。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城市管理者需要立刻行动起来,为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创建数字化和无缝相连的城市生态系统。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城市管理者需要准确辨析出明智的投资项目和路线图,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商业和社会效益。

Businesses and resid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embrac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aster than many cities can react. With digital change happening in hyper-speed, urban leaders need to act now to bridge the technology gap between their cities and stakeholders.But to make this happen, city leaders need rigorous analysis on the smart investments and practices that will drive the best economic, business, and social outcomes.

“超级互联城市2026”旨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创建数字化和无缝相连的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的决策依据,获得欧美日知名企业赞助,包括:Deloitte,Oracle,Eaton Lighting,NTT Group,Stantec,Pennoni,Nokia,Cognizant和Visa。项目的研究联盟成员由世界顶尖城市研究机构组成,包括:国际经济关系组织(OiER),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所,IESE商学院城市运动,MetroLab网络,可行城市,智能城市委员会, Urbaine文艺复兴,安邦智库(ANBOUND),Re-Imagining Cities Foundation ······

To provide city leaders with the analysis they need to create digitally-enabled and interlinked urban ecosystems, ESI ThoughtLab has formed a coalition of top companies with expertise in key sectors within cities. This coalition includes: Deloitte, Oracle, Eaton Lighting, NTT Group, Stantec, Pennoni, Nokia, Cognizant, and Visa. The coalition also comprises research leaders from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including the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OiER), the Penn Institute of Urban Research, the IESE Business School Cities in Motion, MetroLab Network, Viable Cities, the Smart Cities Council, Renaissance Urbaine, ANBOUND,the Re-Imagining Cities Foundation, and more.

2

“超级互联城市2026”战略合作计划:

建设超级互联城市,为城市管理者和商业领导者提供商业模式、最佳实践做法和关键评价指标。Building a Hyperconnected City: Business models, use cases, and benchmarks behind high performance.

3

“超级互联城市2026”前期部分研究:

建设超级互联城市,为城市管理者和商业领导者提供商业模式、最佳实践做法和关键评价指标。Building a Hyperconnected City: Business models, use cases, and benchmarks behind high performance.

智慧城市建设——技术不是万能的

撰文 /安邦智库信息团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智慧城市建设,地方政府关注什么?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一般由政府主导,那么地方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图片来源:安邦智库

依托安邦智库(ANBOUND)政府大数据信息库,我们看到,地方政府主要关注智慧城市怎么建设的问题:案例、政策是主要的关注点。同时,他们也反思建设中的问题。欣喜的是,地方政府开始思考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关系。这样的思考方向还需上升到区域视角,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都市圈治理精细化。

梳理安邦智库(ANBOUND)政府大数据信息库后台智慧城市相关的提问答疑,主要围绕以下内容:相关政策、典型案例、经验教训、建设标准、顶层设计。

图片来源:安邦智库

可见,怎么建设智慧城市是时下地方政府的关注热点。但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多快好省容易建设“假的智慧城市”。地方政府关注量居于前十的文章《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发现了什么问题》中指出:从近年来各试点城市的实践来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一些“智慧城市”不能解决任何一种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业“绑架”,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门“绑架”,部门间形成信息孤岛互不往来;还有不少则是“忽悠”,还有些地方的“智能城市”从规划上就是错的。

智慧城市建设,安邦怎么说?

安邦智库(ANBOUND)敏锐地指出:在不少地方,智慧城市是推动城市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概念,但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多落在科技硬件上,变成一个个智慧项目。反思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认识到,发展智慧城市必须把握两个核心:一个核心是城市本身,不论是什么样的智慧城市,都是以技术手段改进来服务于整个城市系统。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注重系统性,而不只是城市局面的高科技改造。另一个核心则是人。城市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如果忽视了人的需要,建设智慧城市就会变成“暴力式”的技术应用过程。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对城市局部打一针“新技术吗啡”,也不是对城市进行的大规模新技术应用试验,而应该是围绕提升城市系统服务和人的宜居性而进行的城市改进。

那么,系统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路线图是怎样的?安邦智库(ANBOUND)的美国合作机构ESI ThoughtLab对全球 136 个城市的政府领导人进行基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智慧城市的观点、实践和绩效结果。近日举办的双方内部交流会上,ESI ThoughtLab 分享了现阶段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对全球智慧城市的诸多建议,第一点就是:设立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没有正确的目标和愿景,智慧城市很难充分发挥潜力。根据 ESI ThoughtLab 建议,城市需将发展计划分为两个层次。

2018年12月17日,安邦智库(ANBOUND)与美国公司ECONSULT SOLUTIONS INC.(ESI)及其伙伴ESI Thoughtlab正式建立研究合作关系。ESI ThoughtLab位于纽约,作为一家创新思想智库,主要提供新思路及事实型分析,帮助企业和政府领导者把握全球性转变,并在宏观经济、产业和技术战略方面做出有效应对。

第一层次包括五大“基础支柱”(FOUNDATIONAL PILLARS):治理(GOVERNANC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经济(ECONOMY),人才(TALENT)和资金(FUNDING);第二层次包括五大“科技支柱”(TECH-ENABLED):环境(ENVIRONMENT),移动性(MOBILITY),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和支付系统(PAYMENTS)。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城市不仅要根据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投入到不同“支柱”(PILLARS)上的预算分配,同时还要结合技术发展,随时做好路线纠偏。

数据来源:《Smarter Cities 2025: Building a sustainable business and financingplan》,ESI ThoughtLab

ESI ThoughtLab对全球136个城市的政府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基准调查,根据政府官员对调查中有关他们在10个智慧城市“支柱”方面进展的详细问题的答复,ESI ThoughtLab计算了136个城市中每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成熟度评分”。ESI ThoughtLab将这些城市分为三类: 初学者(Beginner)、过渡者(Transitioning)和领导者(Leader)。

数据来源:《Smarter Cities 2025: Building a sustainable business and financingplan》,ESI ThoughtLab

根据ESI ThoughtLab对136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成熟度评分”,中国入选城市中,过渡者:北京、香港、澳门、台北;领导者:上海、银川。

数据来源:《Smarter Cities 2025: Building a sustainable business and financingplan》,ESI ThoughtLab

此外,ESI ThoughtLab研究发现:不同成熟度的城市都在移动性、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中投资最多;但是初学者在基础设施和移动性中投入最多,而领导者在治理中投资最多。

数据来源:《Smarter Cities 2025: Building a sustainable business and financingplan》,ESI ThoughtLab

正所谓“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离开“城市”谈“智慧”,寄望于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技术并不能改变城市管理的目标和理念。好的城市的形成,从来不仅仅依靠技术,而更多源自其包容性、多元性和活力。

单一的技术视角看待城市问题会有哪些局限?我们从“技术至上陷阱”说起。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至上”陷阱

智能技术向城市的逐步引入是由许多因素推动的。技术支持公司、研究员、建筑师、规划师、智囊团、环保团体、媒体,都在推动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他们一起塑造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政治上和舆论上的基础。城市治理者也乐于扮演推动者的角色,一些城市希望通过强化自身的智能城市创新形象来保持竞争力。这些推动者共同导致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行其道。

然而,大多数智慧城市的驱动者的目的是出售技术和服务——在他们的眼中,这是生意。实际上,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被广泛接受,归功于IBM这类大型IT商业咨询公司的推动。作为技术导向的咨询公司,IBM提出的智慧星球和智慧城市概念,成功整合了自身的多种咨询服务和ICT产品。毫无疑问,对于IBM和后继者思科公司,智慧城市是一个成功的营销口号。要注意的是:

1、技术公司的商业利益有悖于城市效益最大化。安邦智库(ANBOUND)曾提醒:部分地区存在着智慧城市建设过度的迹象,值得警惕。比如,有的地方马路上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与车,但也在投入巨资推出所谓“智慧交通”平台项目;有的地方3年前建的园区与房子,现在房子依旧在,数据业务没多少,显得冷冷清清;不少企业拽着政府投资一些智慧产业的平台项目,项目清单不断增加,政府投资不断累积,却长期看不见效益,成为鸡肋。

2、技术基础设施“照猫画虎”建不成智慧城市。由于缺乏对城市问题和使用需求的准确判断,容易形成“大而全”却缺乏针对性的技术方案,继而引发盲目的ICT基础设施投资。正如安邦智库(ANBOUND)指出:许多城市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但除少数先行先试的城市以外,大多都是“照猫画虎”搭建一套“城市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汇总人口、交通、环境等各个领域数据,但是对于如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城市状况,如何整合、应用数据资源进行城市治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

3、技术应用派生伦理问题。城市建设中的数据收集问题不再是“房间中的大象”。万物互联下人们越发注意个人隐私。人们越来越关注:谁有权收集我们的数据?哪些数据被收集,它们是怎样被利用的?荷兰使用一款软件来分析犯罪数据和特定区域的社交数据,如年龄、工资、是否申请救济金等。警察利用这些数据来预测某种类型的犯罪多发于城市哪个区域。这样的计划引发了人们对伦理问题的争论:在个人没有犯罪的时候先预测ta犯罪的概率,这真的有助于大众利益吗?这是否会加重对特定群体的偏见?例如警察过度“关注”有色人群和贫困社区的居民。

数据、隐私、城市、居民、社区…等等,我们似乎发现了什么——

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行其道,导致人们只能从技术的角度看待智慧城市,而城市总是嵌入于更广大的社会关系中。技术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会对社会、环境带来变化。我们看到,铁路和火枪取代了镖路和骆驼客,驿站和会馆变成人去楼空的危楼,周边的商肆枯萎后,人们逐新的贸易通道而居,原来繁华的地方渐渐衰败。运输技术的提升伴生新的雇佣关系,此前“主家-掌柜-伙计”的形式渐趋消亡,人们的可流动性大大增强。相比于此前的宗族关系,陌生的人们在新的贸易中心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现在,技术进步带来的外溢效应依然在发生。例如,有人大胆想象,“电动车+自动驾驶”将挑战加油站、保险公司、出租车公司和共享出行公司;而“自动驾驶发生事故先救车主还是先救路人”成为人们新的伦理问题。

史蒂芬·列维特在《魔鬼经济学》中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人们讨论如何减肥的时候,他们煞费苦心地比较米饭和馒头的热量值,对并不显著的差值争论地面红耳赤,但减肥办法其实显而易见:无论米饭还是馒头,少吃才是王道。同样,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人们也陷入了“技术至上陷阱”。如同城市更新有其社会学意义,城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我们应该用多重的动态视角观察城市的生长与演化,“技术控”显然是短视的。但是,这些观点并不是反对在城市发展中引入和应用智能技术,因为数字化转型不可阻挡。

城市问题需“系统思想”和”追踪研究“

信息分析经常用到“系统思想”,要用系统概念来讨论事物,分析事物,研究事物的演变趋势。数字化对城市的影响,仅仅“智能化、便利化”的评说过于简单,静止的评论是容易的,但“城市系统&人的城市”的视角下的动态跟踪观察才是必须的,而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系统思考和动态跟踪能够凝结思想结晶。

正如很多人都听说过TOD,开发一个城市,讲究TOD原则。所谓TOD,就是公交优先,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是一种城市规划原则,通过最大化公共交通的接入与经济活动的接入,确保城市能够创建充满活力、以人为本的社区。所以TOD原则经过了数十年的学术推广,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广泛的接受。

但是,仅仅是TOD还是不够的,作为城市开发思想的研究者,安邦智库(ANBOUND)的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提出了POD原则,这个POD原则强调的是步行系统的优先开发(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ment Principles)。陈功认为,TOD原则对于城市的开发来说是一种均衡的趋势,这样的均衡和重构努力还非常不够,虽然TOD系统强调的公共交通,不仅仅是汽车,但实际世界各地的城市开发过程中,还是过分强调了汽车以及交通枢纽,而忽视了行人。陈功认为,TOD原则实际已经过时了,城市的交流系统是分层级的,TOD无法突破城市原有的交通系统层级,无法在土地经济意义上重构路权,也无法解决城市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确保城市经济和街道的活力。

陈功认为,一个城市,最基本的活力源自于人。城市是人的居住和生活组织系统,而不是一个交通系统。在后者中,人仅仅是交通系统的一个附属物。POD原则强调的是,人在城市开发中是第一优先级的,各个层级的步行道系统开发是第一优先级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私人交通系统仅仅是一种区块的链接体系,它必须建立在完善而有效的步行道系统的基础之上,作为步行道系统的延伸和跨越。所以,POD原则,实际上颠覆、革新了原有的城市设计和开发原则,但这样的设计和开发原则是有效的,可以解决很多的现实问题。

而这正是安邦智库(ANBOUND)对城市问题追踪式研究的结果。

标签 : 工作论文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