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值得记录的——写在《每日经济》总第7000期刊发日
  • 公司新闻 2023-09-22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次年,北京一间不起眼的咨询公司也随之诞生。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当时,公司创始人陈功先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创建了独特的基于信息追踪研究方法的分析服务——《每日经济》简报。

安邦创业初期在“凯华宾馆”办公,最早的《每日经济》是由微机286型号撰写的

简报以其独特的方式,如实记录着中国30年的发展轨迹,见证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最初的文字简报,到现在多种获取方式并存,它连接着政经界、学术界和商界,成为许多决策者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

了解更多内容,详见

《信息流,连接安邦智库和客户的智慧桥》

《安邦简报6666期特稿:伟大,是“熬”出来的!》

《每日经济》之所以能坚持至今,全靠背后团队的不懈努力。团队中既有像陈功这样在信息分析领域大师级的人物,也有来自中科院、社科院的专家和拥有长期外企工作经验的研究者,他们群策群力,日复一日追踪、整理、分析海量信息。30年来,简报内容已经达到9100万字,记录了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发展历程。一位合作超过20年的日本客户曾评价道:“我观察过中日两国上百家智库,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内容的信息追踪简报的,仅有你们一家。”

911事件发生当晚的陈功与贺军

在《深圳特区报》传出南方谈话片段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每日经济》见证着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经济腾飞,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金融海啸和2019年新冠疫情中,团队全体人马通宵达旦,与客户共同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渡过一个又一个艰难时期。

中国入世

98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3年非典疫情

2008年次贷危机

如今,在简报《每日经济》走过7000期的里程碑时刻,我们特意邀请了多名资深员工前来分享TA们的故事......

我眼中的'每日经济'

韩建秀 安邦智库深圳分公司

我是2003年6月10号加入安邦,加入公司时每日经济是1952期,记得那时的《每日经济》封面还是黑字白底,页数不多,篇幅短小精悍。我经历了《每日经济》四次价格调整,客户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取消合作,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有的在调价时还会多订几年,就怕下一年预算不够受影响。

老实讲,其实最开始我接触《每日经济》并不是很喜欢这份产品,也看不懂里面的内容,因为都是宏观经济,对于我来说就像看新闻联播一样没兴趣,但是因为要满足客户对简报的需求和反馈,我慢慢被影响开始习惯去看,先从标题开始,因为简报的特点就是“标题即是观点”,再到内容里看详细的分析,我发现我开始关注时事,每天会去看新闻联播,到后来上网都是先看经济政策类型的信息,和客户聊也能谈一点看法,还能结合客户的工作内容去匹配推送简报里的相关信息。后来有一个客户告诉我:“每日简报我们每天都会发给领导和相关部门,有些报告和信息也是写得很到位的,我们如果不发领导和相关部门会找我们麻烦的。”我才知道,《每日经济》这一份持续跟踪分析重大事件的研究简报,竟然如此深刻的影响着客户,也作为纽带连结着我。

罗云 安邦智库重庆分公司

我是2013年9月14日加入安邦,当时每日经济是4508期,上班第一天就被领导要求每天阅读《每日经济》,然后讲自己的心得体会。逐渐地我可以和我的客户去聊一些关于宏观经济、金融方面的话题了。也是在入职的第二周,我收获了第一家客户,金融行业的大型国企,他们每天上班前,都会打印《每日经济》放在董事长办公桌上。我当时想,董事长每天那么忙,都能坚持阅读,那我也要坚持阅读。从此,被动阅读,变成了主动阅读。

今年正好是我在安邦工作十年的日子,有很多老客户也和我一起阅读了《每日经济》10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在这十年中,很多客户都会问我:“安邦怎么看?”或者是发一个他认为重要的事件说:“请安邦老师分析一下。”我特别喜欢这种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

畅婷 安邦智库北京研究中心

不知不觉已经与《每日经济》相伴340多期,自己加入公司时是是一组很吉祥的数字——6660期。

我最初尤为喜欢分析专栏,因为有详细的讲解和最后的结论,有结构有深度有观点,看着很是过瘾。随着慢慢地有了更多了解,看到安邦过往对形势的判断其实有很多会隐藏在每期的形势要点中,开始觉得确实为“形势要点”,与分析专栏形式不同,但价值度不分伯仲。

就在不久前,一位客户发信息告诉我,“今天《每日经济》的质量好高”,瞬间觉得:哇~我也终于有这样的“点赞”反馈啦~!真的很欣喜,所以,请我的客户不要吝啬自己的夸赞和恰到好处的称赞,一定要尽量多点评、多反馈,我们的信息产品是动态信息,我很期待和我的客户在交流中实现更多价值。

郭奕潇 安邦智库杭州分公司

我于2023.7.31加入安邦智库,是杭州分公司的一名新人,加入公司的时候每日经济已经6967期了,“说真话”是我对安邦智库每日经济的一个粗浅的认识,也是当前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声音。

我现在还在作为一个新员工,每天被组织早上共读《每日经济》的分析专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慢慢的,我看每日经济越来越轻松了,也不再会挠着头苦着脸腹诽:“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取而代之的是可以短时间理解一篇分析专栏并将其输出的能力,希望自己可以和每日经济一起快速成长。

杨加林 安邦智库杭州分公司

初识每日经济,是在大约两个月前。那一天,它输出了自己的第6959篇洞见。

安邦智库杭州分公司每个工作日都会组织新人对《每日经济》的分析专栏进行共读。一开始,从中提取适合输出的信息对我来说太过困难。《每日经济》的信息含量和知识密度实在是可观,我认为其中的每一点都是应该拿出讲一讲的,最后自然是逻辑混乱,照本宣科。后来借助我惯用的思维导图慢慢理清思路,将信息进行分层分类地处理。这样一开口表达的效率就提高了不少。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敢说自己能够充分领会《每日经济》分析专栏的每一篇洞见。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原本陌生的政策名词也在能不断的输出和输入中慢慢得以理解并且得到强化。

陈宵 安邦智库上海分公司

《每日经济》4609期我加入了安邦,拨动记忆的齿轮,初识《每日经济》是我刚进公司不久,那时另外一位同事的客户联系我,同事说因为他出差没有及时删除邮箱里的邮件,所以(客户的)邮箱满了,没有收到当天的《每日经济》,希望能给他补发,并表示觉得《每日经济》非常好,每天都会看《每日经济》。然后我这位同事向专门负责补发资料的人员申请了补发。当时我觉得很诧异,能够坚持每天都看,这份产品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后来在工作中我渐渐认识到《每日经济》它不仅包含了宏观经济走势、政策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观点精炼,分析到位,是从战略高度制作的信息产品。这些年来,我不止一位客户跟我说过,他每天都看《每日经济》,也不止一位客户跟我说过像《每日经济》这样每天一篇分析专栏他在中国其他咨询机构基本上是没有见到过的,也不止一位客户跟我说过《每日经济》里的观点在不久后或者多年后得到了验证。《每日经济》它不仅仅是一份信息产品,这些年它于我更像良师益友,陪我看世事变幻,也陪我看岁月静好。

韩俊禹 安邦智库北京研究中心

从今年4月10日初入公司开始,加入公司时每日经济是6890期,我接手制作的日刊便是大量依靠着《每日经济》所提供的内容。在从《每日经济》中筛选定制化日刊需要的信息时,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安邦研究团队在事件选择上的纵向逻辑性和横向连续性。在同一期当中,相关联的事件被按照政策导向和市场反应的逻辑顺序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构成了纵向逻辑性。对于同一事件,安邦会进行持续追踪,这构成了横向连续性。这样一来,《每日经济》7000期累积下来便形成了立体的、横纵交织的信息网,这也是“渔网模型”的最直接体现。

一个客户曾长期阅读过《每日经济》。由于姓名拼音首字母相似,这位客户最开始的时候还将我的名字和贺军先生混淆过。该客户问:“你就是写《每日经济》的‘HJ’么?那(经济方面)你肯定是懂的。”在我解释过后,客户对我说,由贺总负责的内容“明显是用心的”。

在当数十年如一日工作成果被摆放在案头前时,我想,作为表征的符号和其被赋予的各种意义、期望,以及背后蕴含的选题时处处掣肘、文字表达上在精确性和生动性上必须做出取舍、面对长难句时还要尽力理解和理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等诸多问题时竭尽所能给出解决方案的努力,都得到了时间的升华和结果的不言自明。

常平 安邦智库重庆分公司

2015年进入安邦咨询公司,一晃来安邦8年多了,第一期看到的是《每日经济》4917期,进公司领导让看安邦的产品介绍,然后用一句话把产品功效介绍出来,不许啰嗦冗长,因为客户没时间听。我现在还记得我当时对《每日经济》的总结是:标题即观点,可以帮您规避风险发现机会。

我的客户群体央企占了不小的比例,最近就拜访了一家,他们的领导称赞《每日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性的研究,而他们大多是以领导关注为导向。他们也很好奇,安邦经济和金融的分析专栏每天都有观点输出,太不可思议了。要和他们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并不简单,30年的信息分析的经验积累和研究流程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成本,可能这种时间的积累才是这份产品真正的魅力吧。

黄蓉 安邦智库成都分公司

加入公司时每日经济是6984期,对我来说,《每日经济》是一个与世界沟通学习的工具,每天阅读会让我及时了解到现在的局势政策,有了思考的方向,对于客户问题也有自己的把握。目前跟进的客户都是县域级的,每日经济对他们来说正好,内容精简但扎实,能说到点子上,通过每日信息的分享也与客户产生进一步的沟通。

我一直在尝试学习如何提炼安邦的信息,毕竟《每日经济》不是像网上那些泛泛信息,智库研究的产品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实现,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安邦智库和《每日经济》从1993年陈功先生创立至今,度过了30年,每日经济更新到七千多期,这是从一个孩童成长到中年的过程,想必日后会更加心有所定。

王茜 安邦智库成都分公司

《每日经济》6886期加入到安邦智库,刚加入安邦智库培训的时候,听同事早上念产品,感觉好像在播报什么东西,徐红导师问我们听到了什么?当时记得就听到了“经济”两个字。

下部门后,开始看产品。当天分析专栏写的《中国做实“共同市场”与新疆的机遇》,实际上,《每日经济》分析专栏都是重点干货且标题就是结论,这些分析结论是客户想看的干货。

《每日经济》是一名30岁的“同志”,不只是一款产品,希望我有机会和它一起成长。

马英 安邦智库新疆分公司

一名银行的行长差不多和我同时从5887期一起阅读《每日经济》,那时候大概是2019年,他说安邦简报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安邦的判断和观点,它不止停留在眼睛和耳朵的层面,是服务大脑的,看完不需要我再去其它信息里查询论证内容的准确性。从一开始行里只有高层领导参阅,到2020年开始,办公室所有人都在学习,这可能就是安邦智库简报的魅力。

王悦悦 安邦智库新疆分公司

一个新人,我加入安邦的时候已经快七千期了,我印象深的是第6963期分析专栏《如何理解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形势判断和工作部署?》,当我把这篇文章发给一个政府客户时,第一次收获夸奖,他说“你们《每日经济》的上半年全国经济分析写的挺好呀。”

另一篇是第6978期分析专栏《真假难辨的缅北园区电信诈骗活动解析》,这篇文章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非凡。虽然当时刚好周末看了《孤注一掷》这部电影,印象极为深刻,当时的感悟是,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让周围人提高警惕,不要被境外高薪工作诱骗,也不要沾染赌博,不贪心不掉以轻心。但看完安邦《每日经济》的这篇分析,我发觉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没有想到中国国家形象这么深的层面。从我的角度看来,《每日经济》不仅能让人开拓思路,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从《每日经济》中收获颇丰。

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值得记录的,回望《每日经济》的三十年,专业、独立、前瞻、预测是安邦每一个研究者敲下当天第一个字符时在心中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只有心中充满这种敬畏,才对得起记录和分析这一伟大时代的工作,为中国新发展阶段提供决策智慧和支撑。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