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之下,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层面,都在逐步落实减碳发展,降低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碳排放量。政策面上早已给出了明确信号,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并未设定量化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在绿色生态发展方面,如单位GDP能耗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森林覆盖率增加等,则给出了明确的约束性量化目标。
“十四五”规划中的绿色生态和经济发展目标,在“双碳”目标之下将得到强化。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曾多次指出,由于“双碳”目标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今后国内在绿色发展方面绝不只是改变观念、转换理念,而是面临不断增强的“硬约束”,作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首都北京将首当其冲。
近日(3月3日上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周庆生介绍相关领域“十四五”时期工作安排时,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全市森林覆盖率4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平方米;全市森林蓄积量3450万立方米;林地绿地年碳汇量1000万吨。
为实现以上目标,他介绍说,北京市将“稳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到2025年前,除核心区外各区全部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将重点“建设南苑湿地森林公园、奥北森林公园等7处第一道绿隔城市公园,实现‘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闭合成环,新增温榆河公园、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等10处公园,持续完善‘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 ···
与过去单一的绿化覆盖率指标相比,本次制定的目标可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了。过去主要只提一个绿化指标,一个指标覆盖了所有,现在城市建设的目光已经逐渐转变到了建设公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回顾城市生态建设走来的这几十年,有一支研究力量可能在社会大众面大家所知甚少,但安邦智库(ANBOUND)作为国内长期研究城市问题的智库机构,也是那种少数能够数年如一日坚持从事城市研究的独立智库机构,我们很高兴看到安邦提出的“城市森林”在时隔一二十年后,虽然期间一度应者寥寥,在政策层面几乎从未得到过呼应,但时间再次不吝给出了它的答案。
1
国内最早呼吁建设“城市森林”的研究机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安邦创始人陈功先生及其领导的安邦策略分析团队就明确提出过北京应建设城市森林,重塑城市形象。在安邦智库(ANBOUND)早年一篇名为《政策:城市森林,北京开花,上海结果》(「每日经济」总第1854期,2003/1/6)文章里,陈功曾不无遗憾的说:在北京丝毫不为所动的同时,上海的城市森林研究却通过了阶段性成果评审。2003年1月,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林科院共同组织进行的《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项目,在北京昆仑饭店通过阶段成果评审。
基于陈功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对世界主要国家与城市长达数月的大田野考察与调研,他在文章中建议北京应建设“城市森林”,改善城市小气候、小环境,提升城市土地和资产价值。可以借鉴纽约中央森林公园的思路,建设若干城市森林公园,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加北京城市空间的多样性,降低城市核心区域的密度;另一方面以城市森林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可以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减轻北京的空气污染;在此基础上还能以城市森林来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图 | 纽约中央公园
2016年,在北京计划将有大量人口密集型的产业和集贸市场将迁出城市核心区时,作为城市研究学者的陈功也曾建议,北京市对搬迁之后的土地应做森林化处理。陈功多次疾呼:不要再搞一卖了之!要多为城市环境想想,多为首都功能想想。
转眼许多年就过去了,人们经历过PM2.5、暴雨、沙尘暴等等的阴影之后,知道“城市森林”概念的人想必应该会多一些了。
2
一种错误思维,绿化≠“城市森林”
关于城市与生态的关系,乌托邦式的梦想是始终存在的。现代城市的未来,必然是生态导向。所谓生态城市,很容易让我们类比大自然中的森林,尽管在天空中枝繁叶茂,但地面却留出足够的空地给低矮植被和各种动物,而这些恰恰是树木所需的雨水、营养供给的所在。对于高密度城市来说,实际也是一个“混凝土森林”,尽管它不再需要雨水的浇灌,但却需要雨水的疏导和渗透,而人流、车流、物流、气流,同样需要通过地面无时无刻为建筑森林提供“给养”,才能使这个森林不断焕发生机。
多年来,陈功及安邦智库一再呼吁要重视城市森林对于大城市的特殊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之前快速城市化和土地财政火热的年代,学界权威以及管理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城市森林的重要性,以为景观、绿化草地就算是“城市森林”了,往往用绿化面积来“概括”和“代替”,把绿化覆盖率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唯一“黄金准则”。
在安邦智库看来,这些人对于“城市森林”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中有不少人认为,在城市里多种树,多开发城市绿地就是“城市森林”。我们就曾经被问道过,“北京有奥体森林公园,是不是就是城市森林了呢?”
然而,“城市森林”的建设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答案也必然是否定的。
图 | 屋顶绿化
安邦的智库学者多次强调,城市森林的建设要彻底改变“绿化思维”,城市森林不同于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更多是一种陪衬式的景观,能看不能用,对城市环境的价值只是纯粹的“面子工程”。这种“看起来很美”的绿化工程,耗资和养护成本巨大,不仅劳民伤财,也无法承载更多的生态功能,其对于小气候和减少雾霾,对于空间改善和物业价值,对于动物及生态,基本上毫无帮助。城市森林是森林不是一片草地,城市森林的建设关键是要引进和栽培高大树木,要把钱花在树上,而不是去建各种华而不实的设施,中看不中用,空气污染依旧,对调节城市小气候不发挥作用。
3
“城市森林”的本质与建设
“城市森林”的本质是通过营造城市森林,形成一个近自然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来实现城市宜居,园林式的景观只是起辅助作用。
与普通的城市绿化对比,“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更加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有限的绿地空间需要承载更多的生态功能。森林植被在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吸碳释氧、促进居民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比起草坪、硬化地面和华而不实的人工园艺,健康的城市森林能够实现生态功能的良性循环,并减少人工投入。据测算,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氧气,1年可以滞留灰尘36吨;夏日林地的地温比广场要低10至17度,5至7米的防护林带可以降低城市噪音8至10分贝。可见,“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是一般草坪、园地和广场所不可比拟的。
至于如何搞好“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安邦智库除了上面提到的“要彻底地改变‘绿化思维’”之外,还曾提出以下设想:
a)要重在管理
以往的治理和规划,尤其是十几年来的土地开发对于“城市森林”公园的严重蚕食,已经被证明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应该将“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改革。
安邦智库建议,北京应该成立专门城市森林保护局,划定片区和范围,将保护和建设的职责全部纳入,组建专门的队伍,像森林警察那样进行管理,直属北京市政府管辖。
中国做事情的特点,基本逻辑都是要有直接的领导,没有领导,只有概念和呼吁,用处不大。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对现有机构改组设立,这样对政府机构的规模不会有太大影响。
b)“城市森林”的建设面积必须有一定的规模
要让城市森林发挥空气治理的作用,就一定要有一定的规模。陈功认为,“城市森林”的建设面积不是有一点土地就插空建设,而是要结合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从大局着眼,从整体着手,下大本钱去做才能见效。理想的情况是,大致上城市建成区的二十分之一都是城市森林公园才合理。
在土地条件紧张的情况下,北京首先要将南海子公园、首都机场、南部通州城以及城南庄机场沿线的“城市森林”公园择地建设好、管理好。尤其是城市南部的“城市森林”公园,现在结合改造项目,对于隔离河北连片城市群的热辐射有着重要的意义。
令人欣慰的是,“城市森林”逐渐得到北京市政府重视。通过近期出台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安邦智库的建议已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认可与采纳。
类似上述这些极具前瞻性的思想和研究在安邦智库二十余年的城市研究中数不胜数。从城市森林到有轨系统,从田园农业到POD原则,翻开时间薄一看,这些都是安邦的首创,它们中的许多都已经被决策层采纳,融入进新时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在新时期,安邦智库的城市研究团队也将继往开来,在以陈功先生所创立城市发展哲学体系内,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用智慧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