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行业继续扩张,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1.5万亿元,较2024年实现显著增长。餐饮行业中,外卖渠道的销售占比已达26%,相比2019年几乎翻倍。相关统计还显示,中国共有5.45亿名网上外卖用户,外卖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人们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接近33亿元。这些红火的数据,似乎昭示着外卖行业、即时配送服务正处于高歌猛进阶段。然而,如果深入观察当前外卖产业的基础、成本与劳动力结构,那就会发现,外卖行业可能很快就会从巅峰落下并转向下坡路。
安邦智库(ANBOUND)资深研究员近日在某地副中心进行田野调研时,专门抽出时间在街边观察了外卖骑手的工作状态。看到骑手们满脸通红,在炎热的酷暑下,喘着粗气观看手机,匆忙出发送货的情景。该研究员预测,如果考虑当前的外卖配送形式,现有的外卖行业寿命大约只剩下十年左右的时间。
首先,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现在外卖骑手的主力人群几乎全部集中在40岁以下群体。南开大学社会学院课题组基于4.1万份样本数据撰写的《外卖骑手生活世界研究报告》显示,95.56%的骑手为男性,女性占比不足5%,平均年龄33岁,近八成骑手集中分布在21岁到40岁年龄段。这是因为外卖配送工作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既要穿梭于高峰期车流之中,又要顶着高温、寒潮和极端天气完成定时定点任务,一旦超过40岁,大多数骑手就难以胜任现在工作的强度。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持续做十年、二十年的职业。因此,随着我国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年轻人不愿承担高风险体力工作的背景,外卖骑手的未来供给,将会出现结构性紧缩。
其次,除了年龄结构之外,气候因素也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影响骑手行业的重要变量。已有科学研究指出,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年均0.2-0.3℃的速度上升,预计到2035年前后,中国多地夏季高温将进入“连续突破40℃的常态化阶段”,一些地区的暴雨和台风天也会变得更加频繁。这意味着从事户外高强度工作的门槛将大幅提高,极端气候带来的安全风险与健康负担将进一步劝退现有的从业者。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被严重低估的结构性挑战,对以大量户外骑手为依托的外卖配送模式将会形成实质性威胁。
最后是成本上升的问题。据测算,2024年全国外卖总交易额(GMV)达到1.6万亿元,而骑手总成本约在800到1000亿元之间,占比10%-15%。从单均价格水平来看,目前全国平均订单价格在50-65元之间,而骑手成本则为每单7-9元,占比达到14%-18%。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起,各地陆续推进将骑手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尽管尚未完全实现“员工制”,但平台普遍已为主力骑手缴纳部分社保费用,每单成本也因此上浮0.3-0.5元。一旦未来逐步扩展为全面社保、商业保险甚至住房公积金覆盖,平台的单位人力成本将再度上涨。若配送服务成本最终占到订单价格的40%,整个业态就将无法维持,转而进入崩溃状态。
安邦智库的资深研究员预测,到了2030年前后,骑手成本占比将进一步上升到40%-60%。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当前下单一份售价30元的外卖,未来平台要维持盈利结构,就可能需要将其价格提升至45-50元以上。这种价格膨胀是“无感溢价”,消费者付出所交换的不是更多服务体验或商品质量,而仅仅是平台维持运转的基本配送代价。一旦价格持续攀升而用户感知不到相应价值的增加,消费者便可能会选择其他的消费模式。
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外卖平台的高增长,实际上并不会久远,这根本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未来将会转向哪个方向?
安邦智库团队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街道商业的复兴。商业将会从后台重新走回到前台,至少部分将会回归街道商业。当外卖配送不再具备性价比,消费者自然更愿意“下楼买饭”,这意味着便民小店、熟人社区商铺以及街道商业将会迎来新的复苏性增长空间。而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原本被“平台+仓储+流量入口”占据的商业体系,必须重新考虑赋予街面空间。
第二种方向则是“科技替代”,比如近年频繁被提及的无人机配送、智能机器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方案虽然具备一定的技术实现潜力,但真正落地到社会,在系统配套层面将面临巨大的难度。这不是某个独角兽企业单独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涉及交通管理、基础设施、法律合规、物流再分配、能耗匹配等一系列系统工程。在未来十年内,这种配送方式只可能在极少数园区型、封闭式社区中实现局部试点,难以支撑整体业态转型。
所以,在两种可能性当中,第一种街道商业的复兴,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经济、灵活就业、新型消费近些年来成为政策重点支持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与应对疫情冲击、促进消费、稳定就业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外卖行业的一些深层问题开始显现。此外,近期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虽然让消费者直呼“喝麻了”,却也让资本市场忧心忡忡,健康商业生态的平衡问题不容忽视。官媒也发文批评外卖行业的“内卷式竞争”称,爆单效应的背后是非理性消费、客单利润摊薄,骑手疲于奔命、影响商品与配送服务质量。有关文章的基本态度是,向下“卷”价格,没有赢家;向上“卷”创新,才有未来。
总而言之,外卖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外卖配送确实满足了消费者的便利需求;另一方面,高度依赖人力密集型配送的商业模式,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的挑战之际,可能需要再度创新,寻找新的平衡点。
当然,外卖行业也不会完全消失。它仍将在特定城市、特定场景中存在,如写字楼区、老年人的社区等等。不过,这个行业可能从广泛覆盖、低价高频、平台主导的城市生活基础设施,回归为一种“可选项”而非“必选项”。这或许就是外卖行业在未来的旋律。
当下的外卖行业,即使其被冠以“新就业”的名头以及所谓的“科技含量”,都无法改变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本质。即便在巨大的政策支持之下,实际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形式变化,可能最多10年的时间,就会被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