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 | 安邦智库陈莉:《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触及痛点,长期主义下终将有利于提振消费
  • 问题访谈 2025-03-24

来   源 |《香港商报》

原标题 |《国务院六部门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内地振消费释更多政策红利

作   者 | 相铭

日   期 | 2025-03-18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负责人出席国新办发布会,解读新近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释放出提振消费「强信号」。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透露,《方案》是一份牵头管总的综合性文件,出台过程中汇集了30多个部门的政策合力,如育儿补贴、劳动工资等政策,相关职能部门正积极加紧制定和推出,「相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也将为《方案》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各项重点任务之首,并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李春临表示,《方案》按照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的政策思路,提出了8部分30条政策举措。此次文件起草,以促进消费扩量、提质、升级为目标,进一步破解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聚焦能加力、可落地、群众有实感的增量政策,全方位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首先《方案》在需求侧加大政策力度,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第二将提振消费同惠民生相结合,一方面聚焦惠民生,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结合百姓日常所需,提供更多元、更普惠的消费供给。


不得违法延长工作时间

李春临强调,《方案》强化消费政策协同,既有项目投资、财政资金、工会经费、消费帮扶等实打实的资金投入,也有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金融信贷、统计制度改革、休息休假权益保障等相关政策支撑。他举例说,针对大家反映突出的「加班文化盛行」等痛点问题,《方案》专门就「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提出相关举措,通过强化执行监督来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明确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同时鼓励弹性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等。

作为全国两会后出炉的首份重磅文件,《方案》覆盖范围之广让市场十分期待后续政策出台。「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委将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分领域配套政策。」李春临透露,《方案》出台过程中经过了30多个部门的会商和反覆论证,还有很多没有参加发布会的部门都在积极谋划相应的政策。相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也将为《方案》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务实举措

近来,许多地方已率先行动推出提振消费的举措。李春临表示,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务实举措。考虑到促消费政策涉及面广、不同地方差异性较大,《方案》支持地方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等,积极探索务实举措,在发展养老和托育服务、冰雪经济、传统民俗类消费、清理不合理的消费限制、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他举例称,今年,哈尔滨藉助举办第九届亚冬会的「东风」,组织国际冰雪节、冰雕雪雕比赛等活动,接待游客数量突破9000万人次。同时,南方冰雪消费也很火热,我国现在有59个室内滑雪场,绝大多数集中在南方城市,他在深圳市就见过这样的滑雪场,也带动了相关消费有效增长。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地方促消费激励引导,及时将先进经验做法上升到制度机制。


智库:方案触及提振消费痛点

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员陈莉昨向港商记者表示,此次《方案》触及到提振消费的痛点,即对居民「增收减负」,展现出「长期主义」特征,最终一定有利于提振消费。

陈莉分析指,近年来,消费刺激政策一直在推但效果一般,根源在于问题并不在供给端。此次政策制定关注到需求端,把「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首位,包括提高最低工资等增加工资收入,同时稳股市等拓宽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减负也是变相增收,如育儿补贴、养老服务等都是为了减少家庭压力。

谈到未来长期释放消费潜力的着力点,陈莉认为,提高居民的长期收入水平,应是长期释放消费潜力的重点。她提醒说,「放管结合」促进娱乐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对促进消费的作用不可低估。娱乐不仅是消费「放大器」,也是经济复苏「催化剂」。实际上,只要监管跟得上、规则立得住,娱乐业也能提升城市活力和居民幸福感,高端、低端消费,需要辩证看待,重点在允许多元化的消费业态。

至于《方案》是否有助于实现今年CPI涨幅2%的目标,陈莉认为,政策方向都是对的,触及到提振消费的痛点,即对居民「增收减负」,从需求端入手,展现出「长期主义」的特征,如果都能得以落实,最终一定有利于提振消费。但她预计,落实过程不会那么快,许多措施都需长期制度建设和市场培育,短期内或许看不到明显效果。

陈莉坦言,《方案》中涉及部门协作,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平衡利益并跟上市场变化,均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若不考虑「大放水」对通胀可能造成的影响,年内CPI实现2%的涨幅可能性较小。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