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特
安邦智库研究员
大家好!我是杨希特,来自安邦智库宏观研究中心。本周 #最新热点话题 板块由我来负责。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关税战上。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冲突始于特朗普发起的全球贸易战。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57个国家征收关税,其中对中国的关税率高达34%,比第一次贸易战时的20%显著升级。不仅如此,随着谈判中断和局势升级,美国随后又宣布对中国加征50%、21%、20%的关税,使得中国所面临的关税总额激增,预示着中美两国可能出现“经济断交”的局面。面对美国单方面的高额关税,中国迅速做出对等反击。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产品实施34%、50%的对等关税,并采取限制稀土出口和管制部分美企进口的措施。不同于2018年时的低调应对,此次中国以更强硬的姿态回应,显示出通过多元化外贸布局和“去美国化”战略,降低对美依赖的决心与实力,同时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
在当前形势下,安邦智库(ANBOUND)资深研究员认为,全球贸易摩擦不仅揭示出中美经济关系的深层矛盾,更反映出全球化理想逐渐破灭的现实。全世界都将强调国家社会的“内循环”,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将如此。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已经成为美好而已破灭的梦想,各国都必须尽可能地营造国内大市场,而国内市场的繁荣以及政策的有效性,将会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一个有利于大国的时代,而不利于小国,世界将会以少数几个大国为核心构建全新的世界秩序。
贸易战背后,除了表面的关税争端,更牵涉到全球制造业格局和国家战略调整。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自2018年首次贸易战以来,中国便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国出口的风险,开始逐步实施“去美化”战略,同时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国家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双重模式,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利用高额的补贴、严格的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的整合,在电动汽车、造船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使得国内制造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逐步分散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总体来看,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核心目的在于试图调整全球供应链和保持本国产业竞争优势,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单靠提高关税等单边措施已难以撼动中国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未来,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比较优势,虽然所谓“互惠共赢”的经济模式正经历着重构,但“中国日子”依旧可以在新秩序中稳定发展。
在关税战背景下,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于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中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会议提到,当前中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会议强调,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要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支持地区国家走稳自身发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我们认为,若要巩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信任,中国首先需要支持它们走稳发展的道路,管控分歧,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和区域供应链产业链重构。尤其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美国不可能同时对其和中国加征高额关税,这对美国经济不利。东南亚是新兴市场,人口多、年轻人多,降低关税有助于扩大市场和进口美国商品。中国在生产制造上具备竞争力,东南亚也渴望与中国合作,这需要通过稳定的外交关系来实现。
本周,多地也在探索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建设机制,来应对中美贸易冲突。福建发布《福建省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建立省市县分级分类联系重点外贸企业机制,联动行业商协会深入摸排外贸企业需求,“一对一”帮助开拓国内市场,消纳部分出口受阻产品。根据企业出口、内销情况,动态调整重点联系企业名单。辽宁省发布《大力提振消费若干举措(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更新完善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库和产品库,依托消博会、辽洽会等重点展会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系列活动,支持内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指出的是,当下全球经贸形势波动,中国商务部可能将采取系列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渠道。也将促使更多省市探索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相关的机制,以减少贸易损失。
总之,中美之间步入全面对抗的阶段。外资因为对抗风险可能撤出,民粹的影响力会大增,如何控制社会的极端化倾向,也是个挑战。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大,不仅是对美贸易,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所以,中国经济的外循环方面,将会受到更多阻碍,因而不得不进一步向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整个国民经济会走向内化,也会远比过去更加依赖消费的支撑。
关注 #最新热点话题,我们的研究人员将在其中分享他们正在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