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 | 粮食安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工作论文 2021-03-29

本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会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并正式表决确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置了5个方面20项主要指标,其中,在安全保障方面,更是第一次设置了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指标。

今天安邦“100+”研究团队带领大家回顾上个世纪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粮食”方面你来我往的三场激烈对抗,以史为鉴,以便更好地回过头来看待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以下内容来自「 安邦智库(ANBOUND)“100+”高端讨论群组平台 」,原标题为《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三次“粮食战争“》咨询详情我们欢迎您拨打010—5676 3034(工作日早10点至晚6点)。

——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数十年的对抗,对当时乃至之后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其中双方展开的三场粮食战争却鲜为人知,它为美苏争霸时代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 美国打“粮食牌”,苏联认栽


第一场粮食战争发生在二战之后。美苏两国凭借它们的国际政治地位、稳定的政局环境和良好的经济成效,进入发展黄金期。在农业领域,美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苏联则拥有世界上最多耕地资源,曾占据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45%。但双方对待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却有差别。美国一直将粮食贸易作为外交手段来敲打反美国家,基辛格就直言,“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苏联方面,虽坐拥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斯大林等领导人却把成为超级工业化国家当作发展目标,有人甚至提出“要大炮,不要面包黄油”的口号,农业成为“服务包括国防军工在内的重工业配套产业”。为此,斯大林执政期间强制推广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土地、生产工具和牲畜公有化。这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自上世纪40年代起,粮食产量逐年下降,但苏联领导人却认为,“有卢布和导弹,就不怕没粮食”。到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农业产量仅为1940年水平的40%。新上台的赫鲁晓夫意识到,粮食已成为苏联国家安全的软肋。

在新领导人推动下,苏联国内展开轰轰烈烈的「拓荒农耕」运动,粮食产量也在5年内大幅增产。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仍在集体农庄框架下进行,未触及土地产权这一核心问题,农业出现复苏迹象后又陷入低增长率“怪圈”。同时,急于求成的大规模垦荒也造成土地肥力下降,1962年起苏联粮食出现歉收现象。西方媒体称之为,苏联国内第一次粮食危机。但苏联领导人却宣称,牛奶和黄油很快就将赶超美国。

现实窘境逼迫赫鲁晓夫逐渐向西方国家低头,并动用黄金储备到国外购买粮食。美国趁机要求苏联低价向其出口石油,以换取粮食出口援助。在触动国际油价重创苏联能源经济后,美国又对粮食出口设置诸多限制,美苏间粮食贸易处于断流状态。苏联被迫认栽,转向加拿大求援,求购粮食。那段时期,苏联人自我调侃,“赫鲁晓夫表演了一个魔术,在境内种植却在加拿大收割”。

与粮食危机同时冲击苏联政坛的是,党内政治斗争和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赶下台,苏联错失改革农业生产结构的机遇期,继续坚持重工业化建设基调,在粮食问题上采取拓荒生产和外购模式。


  • 苏联用计“脱困” 


第二场粮食战争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苏联用政治诡计摆脱困境。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苏联国内粮食连年歉收,特别是1972年的自然灾害加大其粮食缺口,苏联开始停止向东欧加盟共和国提供谷物,国内面粉市场也出现供应难题。“吃一堑长一智”的苏联领导人为避免重蹈覆辙,策划了一场粮食抢购“暗战”。首先,苏联外交部对外宣称1972年将成为近20年来最大丰收年。另一方面,尽管美国政府掌握了一些苏联农业减产的信息,但情报部门上报的卫星图片却显示,苏联各个产粮区“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麦田”。原来,苏联小麦品种属于穗大粒小型,大部分颗粒都是中空的,实际产量低,但气场强大。

在确信苏联粮食产量将迎来大丰收后,美国各地粮商开始抛售囤积的粮食,苏联还暗中鼓动美大陆谷物公司等商业公司向美农业部发起游说。此外,苏联暗地派出的采购员,也以饲料谷物的价格分批买走美国大量粮食。蒙在鼓里的白宫还在当年7月向外宣布,美国同意随时提供5亿美元贷款专供苏联之需,苏联今后3年可购买价值7.5亿美元的谷物。资料显示,这段时期,苏联以低价采购了近3000万吨粮食,美方少赚了约30亿美元。但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苏联粮食紧缺的境况。

苏联政府的大量采购直接导致美国粮食、农产品、饲料和肉类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肉类价格上涨36%以上,同时带动世界各国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收获季节真相曝光后,美国大为恼火,出台对苏粮食出口限制规定。对此,苏联继续施展两手策略,一面公开“丰收迹象”,通过正常渠道购买一定量的粮食,一面派代理商与美国粮商大量交易,同时扩大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力度,成功应对了1977年国内粮食产能严重下降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但是,尝到甜头的苏联政府为此忽视了对农业体制改革,同时采购也动用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特别是其将粮食安全寄托于主要战略对手的做法,为美国以粮食贸易为手段实施反制留下了隐患。


  • 粮油战加剧战略失衡


第三场,粮油战加剧战略失衡。上世纪80年代,美苏博弈加剧,时任美农业部长布洛克向总统卡特建议,通过控制粮食来将各国安全系于美国身上。针对苏联进军阿富汗,美国政府宣布“对苏部分粮食禁运”。面对美国“用饥饿让苏联人屈服”的意图,苏联政府大幅动用外汇黄金储备,并加大游说力度,卡特围困计划效果不彰,并严重损害了美农场主利益,最终在次年大选中败给里根。

执政后的里根政府推行了著名的 “逆向石油冲击” 战略,即通过“粮食贸易自由化”来麻痹苏联,强化苏联对美国粮食依赖。另一方面不断压低石油价格,来挤压苏联外汇储备,迫使苏联不断加大贷款额度。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农业歉收,粮食价格上涨,负债累累的苏联无法如期付款给外国供货商,国家信用不断下跌,很多粮食进口渠道中断。面包和食盐等基本食物的紧缺也破坏了苏联国内生活秩序。时任戈尔巴乔夫助手的切尔尼亚耶夫曾表示,他曾驱车到莫斯科大大小小的面包店,货架上全是空的。

粮食市场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加重,甚至出现军队倒卖军火换购粮食的丑闻。西方则趁机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内煽动离心倾向,动摇了苏联大厦根基,为超级大国崩盘埋下伏笔。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粮食战争”,是地缘经济被运用于国际地缘政治的极佳案例。从中可以总结出几点“教训”:第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吃饭吃菜开始成为问题的时候,再多的飞机大炮也带不来安全,也无法实现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第二,粮食安全问题无法通过有限的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由于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国际粮食市场很容易成为地缘经济的“武器”;第三,工业和军事强大并不足以构成国家发达的全部,强大的农业是国家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科技、金融等要素都能与农业和粮食问题结合,从而放大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人的吃饭更是大问题。在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始终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战略层面,并通过改革来强化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的能力。

——


最终分析结论丨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吃饭吃菜开始成为问题的时候,再多的导弹飞机大炮都带不来国家安全。在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始终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战略层面。


——

了解更多有关“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其它世界地缘政治问题与经济形势问题,我们欢迎您登录「 安邦智库(ANBOUND)“100+”高端讨论群组平台 」,与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尽情展示您的高瞻远瞩。

——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