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 |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 城市更新 」你真的了解吗?
  • 工作论文 2021-03-1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更新 」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小众而细分的领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从政府到资本,再到运营商,都加大重视度和投入,它已成为都市更迭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和市场常态。

城市更新到底该如何定义?处于城市更新阶段的城市都具有哪些发展特点?我们又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更新,绘出理想城市?今天,安邦带大家拨开城市更新的面纱。

1.  中国城镇化的新阶段——城市更新

所谓“城市更新”,即区别以往城市开发、建设的 “拆一建多”、“退二进三” 模式,采取适当规模、尺度,改造的过程更好的权衡当前和未来,提高规划和设计质量,并保证城区完整性的更新模式。

事实上,安邦智库(ANBOUND)早在2008年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后土地经济问题,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在当年就曾预测,现在(2008年前后)是土地出让金的高峰期,但后土地经济时代一定会来临。2014年,更是将“城市更新”确定为当年安邦(ANBOUND)城市论坛的主题,认为城市建成区的更新与改造,将成为下阶段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各级政府及房地产开发商们要抓住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机会,必须认识“城市更新”阶段的城市发展特点,了解其发展规律。在安邦看来,“城市更新”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城市发展不再以新建和扩张城市为主,消化和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是城市化的主要任务。要注意的是,在新的阶段对房地产的态度不要走极端,从过去的高度依赖转向一脚踢开,“城市更新”阶段并不是不要搞房地产,而是要转变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式,以“城市更新”视角来做房地产。(详细内容请点击《楼市一天三大重磅消息,中国房地产业正在发生变化》查看)

第二,要重视 “城市资产” 概念。过去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关注的是城市增量扩张,因为只有增量才能为地方财政带来钱。但在经济及城市转型时期,过度扩张的城市往往又会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如大量的空置楼、房地产债务等)。在“城市更新”时代,城市资产价值提升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城市管理者要重点关注的工作

第三,城市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凸显。城市环境直接关系到城市资产价值问题,一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备、宜居宜业的城市,显然比环境恶劣的城市具有更高的资产价值。城市环境包括硬、软两方面的环境,前者包括城市形态、城市绿化、空气质量、城市水系等,后者包括城市交通、公共服务、政府服务、教育医疗配套、生活便利性等软性环境。

第四,注重提升公共服务和基建配套质量。公共服务与基建配套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本身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城市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包括学校、医院、商业等。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城市更新”时代,政府角色将从城市开发的直接推动者,变为城市环境的改造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说白了,政府花钱的重点和服务的重点都要围绕改善城市环境来进行

第五,地方不要再为城市扩张而大量负债。“土地经济”模式的完结宣告了“土地财政”模式的完结。如果在这种背景下再搞大拆大建增加负债,地方政府无异于自陷困境。中央对地方负债的清理日趋严格,地方负债将被纳入主要官员终生考核与问责的范围,这时候再搞债务扩张对地方官员也极为不利。我们曾反复强调,低负债对地方政府来相当于一笔“财富”,因为在债务问题上保持灵活,就是在未来地方发展中保持主动性与弹性,在经济转型中有更大的成功可能。因此,地方政府不宜再为城市扩张而“加杠杆”。

2. 城市更新的体系化指导原则——POD原则

对于进入到城市发展下半场的中国来说,城市更新是一个非常急迫的要求,需要对城市的空间、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修正,这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但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对于城市本身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会直接破坏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失去城市发展的肌理,我们应该要更加细致的去处理城市更新的策略和步调,避免适得其反。

在关于城市经济的系统政策思考中,安邦一直认为,城市更新是重建可持续城市经济动力与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承载“大放水”政策释放的资金并撬动城市经济的关键领域。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强调的房地产建设,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地方财政问题,而是要创造城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地增强城市空间活力、繁荣城市街道与商业、提高城市空间的经济产出,最终逐步实现以税收代替土地出让金,同时稳定经济增长。

比尔·盖茨资助过的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Podcast节目“Ask Big Questions”中比尔·盖茨和哈佛大学教授拉吉·切堤(Raj Chetty)有关大数据研究贫富不均问题的讨论),曾得出结论,并非仅仅是靠教育就可以让人们脱离贫困,要摆脱贫富差距,还需要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比教育更重要。城市更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就是要让糟糕的社区,变成更宜人、宜居的理想社区,能够赋予社区以活力,从而有条件吸收教育资源、资本和技术人才,提升社区的总体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运用好POD原则,POD原则不但推动了城市更新,而且是确保城市更新,有序、有效、有益的关键核心手段

具体而言,POD的原则涉及到十四项:

第一项:以步行道系统为核心,构建城市层级化的活力中心区;

第二项:以人文环境设计为重点,实施城市空间的修正;

第三项:行人优先的生活品质;

第四项:尊重城市的文化感和历史感;

第五项:以步行社区为基础,创造城市街道活力;

第六项:现代性要服从于人性;

第七项:以公共空间优化为基础,构建紧凑型城市;

第八项:公共空间的分享性和交际性,这是宜居城市的核心;

第九项:产业以社会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第十项:强调建筑与环境空间的融合:

第十一项:提倡环境尊严,而不是侵蚀环境:

第十二项:增加商业消费的吸引力,稳定商业资产价值;

第十三项:推动以人为本的城市政策;

第十四项:有机城市、空间规划应该保持弹性。

了解POD原则的详细介绍及实践案例,欢迎点击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下载白皮书《中国POD城市发展论坛专题报告》


POD 原则的诞生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一个层面的问题,它是从规划到设计,从产业到居住,从街道到消费的全方位城市政策和规划原则的系统集成。在 POD 原则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被融入到城市的各个领域中,落实在每个细节里。当城市回归人性,重拾灵魂,再次恢复往日的活力想必也就不会再是什么难事。

这份系统性城市解决方案根据城市实际需求以及城市当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划定出了这 14 个亟需落实人性化思想的领域,给出实践建议原则。当然,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城市的现实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落实过程当中,各大城市也无需一板一眼把每项原则一一落实,视自身情况,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身现实条件,迎合现实需求的原则,加以深化落实,也可以构建出活力满满的人性化城市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码: